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作者: 樊树志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75
折扣购买: 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ISBN: 9787309068436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万历传》《崇祯传》《国史概要》《晚明史》《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其中《晚明史》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教材《国史概要》出版后获广泛好评,《国史十六讲》则再创历史著作的畅销。

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而不是自然界的 历史。既然是人类的历史,那么开宗明义要说的第一件事—— 人类自身的起源,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时间久远,可以 凭借的考古发掘资料极为珍稀,人类起源这个话题,至今依 然聚讼纷纭,很多事情我们还不知道。正如西方学者常说的 话:“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We know that we don’ know!) 1939年古人类学家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撰写的《东 亚发掘的最早现代人类》指出,山顶洞人的三具头骨,代表了 三种不同的种族因素——原始的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及 爱斯基摩人种。对此,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李济发问:中国本土 人种的主干——智人中的蒙古人种又是从何起源的呢?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由猿到人,经历了 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过程。就中国而言,已知的直立 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已知的早期智人有大 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等,已知的晚期智 人(现代人类)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 对于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有些学者提出挑战, 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人类统统起源于非洲,中国也不例外。这 样一来,我们原先知道的,又变得不知道了。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有些人使用分子生物学方 法,提出一种假设: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假设愈来愈言之凿凿: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 二十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的后代,他们离开非洲,扩散到 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成为现代人类 的祖先。八九年前,中国的分子生物学家也发表论文,宣称 在东亚人身上发现了七万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 并且推论:东亚人的祖先大约是在六万年前从非洲到达东南 亚,然后来到中国。这些学者认为,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早 已灭绝,他们并非中国现代人类的祖先。 于是,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这种“单一起源论”虽然甚嚣尘上,却遭到了“多区起源 论”者的质疑。“多区起源论”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元的,地 球上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各地区的早期智人进化而来的。 中国的古人类学家指出: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出土的直立人、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类)的化石表明,其间存在明 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并非来自非洲;与这些古人类 相当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前后连续,并没有出现过由于人 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因此非洲人取代中国大地上的早期 智人,成为中国人的祖先的推论是不能成立的。更何况,根据 化石年代测定,华南的柳江人生活在距今七万年至十三万年之 间,说东亚人的祖先是在六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的,岂不成 了无稽之谈!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得好: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 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而来自化石的证据是直接的。 目前看来,试图推翻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 这一结论,倡言中国人起源于非洲,似乎仍嫌证据不足。 距今一万年左右,远古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它与旧石 器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磨制石器取代打击石器,随之而来 的,农耕、畜牧和陶器相继出现。这些现今看来极其普通的 事物,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发明。在此以前,远古先民以采 集、狩猎来维持生活;在此以后,人们不再是食物的采集者, 而是食物的生产者。把野生植物驯化为人工栽培作物,把野 生动物驯化为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的 食物来源。这是意义深远的变革,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农业革 命,是毫不为过的。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类的生活方 式开始变化,由逐水草而居进入到定居的状态,半穴居式房 屋的构建,陶器的烧制满足了生活的需要,野生蚕驯化为家 蚕,引来了原始的丝织业。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草创的社会 制度得以形成,人类离开文明的门槛愈来愈近了。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到一万二千年, 农业出现在近东的两河流域。他们推论,中国的某些农作物是 由两河流域传入的。真的如此吗? 196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华裔学者何炳棣,在他的 著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 明,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自己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不是从两 河流域传入的。这一结论,一再被考古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所 证实。 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出土了谷物加工的工具—— 石磨盘、石磨棒,据测定,它的年代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表明 当地在此之前已经栽种粮食作物了。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 表明,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定 居生活,有房基、灰坑、陶窑,还有农具——石斧、石铲、石镰, 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 南方的稻作农业的历史也很悠久。1992年,中国和美国科 学家联合研究江西的稻作起源。他们的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 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先民, 在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食物,至晚在距今 九千年前,人工栽培的稻作农业已经出现。 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万二千年前的五粒炭化稻 谷,被誉为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浙江省余姚县河姆 渡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令人震惊。它是一个稻谷、稻秆、稻 叶、谷壳的堆积,一般厚度20~3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 出土时稻谷色泽金黄,谷芒挺直,隆脉清晰可辨。经鉴定,它们 是七千年前人工栽培的晚稻。 2000年出版的《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严文明、安田 喜宪主编)一书指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对稻谷种子反复选 择,改变了野生稻的生存条件和遗传习性,初步驯化成功,基本 形成原始栽培稻。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它与另一个 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是两个各自独立 起源和演化的系统。 中国远古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有六种说法,其 中之一是:伏羲(太昊)、女娲、神农(炎帝)。五帝有三种说 法,其中之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所谓“皇”和 “帝”,其实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当时不过是部落或部落联盟 的首领而已。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