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突围:网络文学的破壁
作者简介
王小英,女,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出版专著《网络文学符号学研究》,发表论文 50 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内容简介
第二章网络文学的多元形态 第四节 探险小说:飞天的《敦煌密码》 在网络文学中,《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盗墓小说很早就在 论坛上被关注,一度非常火爆。这种小说与《藏地密码》之类的悬疑 小说有颇多共通之处,并不完全是挖坟掘墓,还包含有科学探秘的内 容,因此笔者将之统称为“探险小说”。这类小说设置的故事发生的 地理空间和现实的地理空间往往融合交织。本节以飞天的《敦煌密码》 为例,来探索探险小说中最重要的空间密码,以期理解探险类型小说 的文化符码。 《敦煌密码》以第一人称主角式的方式,讲述了去敦煌寻找宝藏 和揭开秘密的故事。小说建立在现实地理空间基础上的故事空间设计, 使其具备吸引大众阅读的“相关性”,容易激发读者的敦煌情结。在 悬疑设置上,飞天善于用“揭开谜底”和“扣留信息”相结合的方式, 让悬疑环环相扣,吸引人读下去。小说想象上的大胆之处在于,将敦 煌宝藏与关于翼王石达开的历史记载结合起来,将“翼王”想象为来 自镜面世界的双翼人。情节设计上,《敦煌密码》变化叵测,不落俗 套,由此形成其情节神秘奇诡的特色。然而,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 述方式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宏大架构展现上存在冲突,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其讲好故事。 《敦煌密码》最早被红薯网买断在移动网络上发布,后又印刷成实 体书,综合了探险、悬疑、神秘文化等因素,但实体书卖相表现一般。 目前在网上已找不到全文,只能通过实体书的方式来阅读这部小说。 但从节奏和写作方式来看,这部小说走的是典型的网络文学路线。 《敦煌密码》实体书共五卷,分别是《敦煌禁地》《古藏经洞》 《黄金神殿》《镜面世界》与《封印之城》,共100 万字左右。每本书 分成3 部分,每个部分划分为10 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在7000 到 8000 字之间,单元名称采取“主题”式的命名法,集中概括出每个单 元的核心内容。每个单元都有情节的推进且在结尾刻意留下悬疑,有 些知识性介绍在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单元中重复出现。七八千字恰好是 每次更新所需的字数,不出现没有情节推进的章节是网络连载阅读的 需要,因为不能出现读者读了更新单元而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的 状况,点题是为了便于快速把握故事的进展,结尾留下悬疑是为了吸 引读者接着往下看。所以《敦煌密码》是按照网络连载和阅读的需 要、适应“读屏时代”而写作的明晰晓畅甚至有些“信息冗余”的网 络小说,当然网络小说的这种特点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之间存在明 显的亲缘关系。 作为网络小说的《敦煌密码》,要想能够在网上获得一席之地,必 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好看”,因此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可读性,这是网 络小说的第一存在要义。这与发表在主流文学刊物上,只需要让特定 的编辑或者评论家叫好的“传统文学”不同。网络小说首先需要走底 层路线,由下到上,下面如果走不好,几乎就意味着没有后来。所以, “思想性”“审美性”这些对“传统文学”而言极其重要的特征,只能 是在“可读性”之上的努力。 一、由实入虚:建立在现实地理上的故事编织 《敦煌密码》采用第一人称主角式叙述,叙述者兼主人公是杨进。 他是香港人,寻宝师杨正的弟弟,因为五年前大哥在敦煌失踪,所以 奔赴敦煌寻找。和他一同前行的还有两位美女:想知道自己哥哥石布 为何发疯跳楼的石梦,以及身为新加坡“燕盟十二君子”之首的白 雪。可以说故事开始为主人公设定的就是一个高起点,高配置。不同 于市井小民、凡夫俗子类的主人公,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奋斗赢得事 业或(和)美人—如《赵赶驴电梯奇遇记》之类的网络小说。杨进 从来都没有为钱发过愁,也不乏女人青睐,所以他的需求是情感需 求—寻找大哥。而在奔赴敦煌寻找的过程中,被迫与很多帮派发生 纠葛,打打杀杀,而原因主要有两个:先是因为寻找亲人的需求与其 他人寻找宝藏的目的相冲突(前三卷);后是因为维系地球人所在的 现实世界的安宁而必须封闭镜面世界,这与他人追求永生不灭而竭尽 全力打开镜面世界的努力相冲突(后两卷)。“寻找”充当了故事的内 在推动力和叙事的起点。由此,飞天的《敦煌密码》进入“寻找”母 题小说之列。但是,不同于“寻根”“寻梦”“寻我”等寻找精神寄 托的新时期小说,杨进的“寻找”比较实在,先是寻找一个具体的 人“大哥”,后变成寻找敦煌宝藏的“真相”。整个寻找走的是形而下 的路线,惟其如此,才显得比较实在,没有凌空虚蹈、无病呻吟的嫌 疑,但若要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则恐怕如大多数网络小说一样还需深 化拓展。 对于将经典、著名的文化遗产等作为素材进行小说创作而言,一 般容易受到这些文化产品业已聚集的符号文化资本或历史记载的影响, 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比较容易受到束缚。但《敦煌密码》在写作上并没 有着眼于备受关注的敦煌历史,也没有拘泥于史实的限制,而是以莫 高窟112 窟《西方净土变》中《伎乐图》之反弹琵琶入手,选取其中 的一些点,将其作为勾连人物的线索,大胆想象,铺排成文。虽然其 中不乏敦煌文化的小说化,但更重要的是敦煌充当小说中故事的主要 发生地,由此引发的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因此,若从想象的自由 宏通这个角度而言,飞天的《敦煌秘密》可以说是迄今关于敦煌的文 学书写中想象力最强的一部。在这里,人们常见的那种通过敦煌书写 表达的对个体的、民族的关怀,对普遍人性和文化遗产的关注等方面 的书写,让位于对人类安危与个人永生这一对立项的抉择,这也是这 部小说与其他敦煌书写不同的一大特色。 当然,提到《敦煌密码》,往往会让人想到名气更大的《藏地密 码》,它们同属探险类神秘小说,又有相似的命名方式。然而不同的 是,《藏地密码》依托的地域背景为西藏,而《敦煌密码》主要依托的 是甘肃境内的敦煌及甘南拉卜楞寺,并且关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 历史记载和想象构成了《敦煌密码》的核心内容,此外,蛊术、缩骨 术等也构成了其神秘性的来源。并且,《藏地密码》以类似游戏小说式 的闯关作为关联小说线索的方式,在《敦煌密码》中并不存在。因此 相较而言,《敦煌密码》的结构安排和情节设计显得更为紧凑。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敦煌密码》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在敦煌市、 莫高窟、阳关、月牙泉、玉门关雅丹魔鬼城、甘南拉卜楞寺,但是小 说第一卷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铺垫,或者说“挖坑”,并且地点是香港。 由身处香港的一些重要人物关于敦煌的议论,引发关于敦煌秘密的探 索。有意思的是,小说中出现的地方,大多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 位置,如香港文华酒店、丝路宾馆、月牙泉、阳关甚至敦煌市街道的 名称等等,也就是说小说中关于地理空间的描述是有着较为坚实的实 在世界基础的。除此之外,小说中有些人物和时间明显有现实指向, 比如小说中设置的第一个悬疑,即探险家石布跳了反弹琵琶舞之后诡 异跳楼的时间和地点安排,都特意与张国荣跳楼的时间地点相吻合。 而小说后面部分暗示的香港著名作家铁先生,又让人不能不想到金庸。 当然,“几乎任何一个虚构世界(也就是虚构文本的指称世界),都是 不同世界的因素(逻辑上所谓‘子集’)混杂构成的,从实在世界,到 各种可能世界,到不可能世界,都可能出现。”《敦煌密码》的实在世 界因素非常强大,除却地理空间上的众多通达之处,小说还展示了很 多当地风俗,这种方式实际上提供了激活读者相关知识的可能,或者 说为读者在实在世界中增加相关知识提供了可能。“无论是阅读小说还 是观看影视剧的观众,其所身处的世界都是‘实在世界’,他们身处 ‘实在世界’,坐观虚构世界。”这种有意将虚构世界中的版图设计与 实在世界部分重叠的方式,让小说读者有可能“按图索骥”,去寻找故 事的发生地,从而有力地借用了现实世界中这些地方的“抛锚”作用。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的确也起到了激活读者敦煌印象和探索敦煌欲 望的作用,为敦煌文化符号的传播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如下读者所言: “去过莫高窟近乎五百次,但看过《敦煌密码》一书后,就 必须要去第五百零一次,看看飞天笔下隐藏了千年的莫高窟秘 密。”(《镜面世界》封底) “看过飞天先生的《敦煌密码》,真想让明年的假期提前,早 一点乘机赶往敦煌,一睹书中的112 窟、月牙泉、魔鬼城。”(《黄 金神殿》封底)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到大众文化 的核心评判标准是“相关性”,“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切入点, 使日常生活的体验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会是大众的。”《敦煌密码》 中关于地理空间的设计和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了通 达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当然网络小说中以类似的方式展开情节构想的 并不少,比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河马的《藏地密码》中的故事 空间都有一定的现实空间作为依托。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作者和读 者在设计和解读的时候都可以借助一定的参照系,比较容易把握。 二、变化叵测:连环相扣的悬疑设计与情节想象 如果说必要的“人气资本”是网络小说“活下去”的首要条件, 那么网络小说就不可能“孤傲”,所以网络写作经常会使用很多技巧来 增加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飞天的《敦煌密码》尤为擅长以悬疑 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且融合各种知识来增加小说的信息量,以 神秘多变的情节来与读者捉迷藏,故而他的小说属于有些“烧脑”的 探险类神秘小说。 就叙述技巧而言,飞天的小说一向以“情节奇诡”见长,《敦煌密 码》继续发挥了这一特长。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上的诡异多 变和悬念上的环环相扣。小说一开始就以开局设疑的方式先抛出第一 个悬疑:“为什么一位从敦煌回来的男性寻宝师石布在跳出诡异的琵琶 舞之后就跳楼了?”接下来用连环相套的方式设置了一连串小的悬疑, 如“为什么跳楼时间和地点与港星张国荣选择的完全一样?”“为什么 石布会带来消失五年之久的杨正的照片?”“为什么跳楼者的尸体会 被灭迹?”诸如此类,这种悬念设置将一些事件明显标为“特殊的符 号”,而这些“特殊的符号”越来越多,催使读者寻找符号文本背后的 意义,由此悬疑的魅力开始发挥作用。 网络语言有什么特征?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手机,和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你为什么喜欢安妮宝贝?网络段子为何如此吸引人?网络小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如何打造网络文学IP? …… 《媒介突围:网络文学的破壁》会告诉你答案。 1998年,我们和网络文学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连载,这部小说感染了当年的很多读者,后来还被拍成影视剧,已经成为网络小说的里程碑作品。而网络文学,自此进入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开启了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之路。一方面,一味迎合大众口味,使其成为“流水文”“商业文”的代名词,与让人得到审美愉悦的“文学”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也要突破“网络”之“网”,开启跨界之旅,走向实体书,走向影视屏幕。这些都需要网络文学作者、网络平台、有关研究者甚至读者的共同努力。 该书以专业的文学研究理论切入,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浅出,剖析了网络文学融媒体实践的成功案例和失败典型,总结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值得每一个关心文学、关心网络文学发展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