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高2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
作者简介
杨振中,上海市人,原籍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现为《中学生学习报》(上海版)副主编。20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中学文言文助读》至令发行逾210万册。随后Ⅲ版的《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及《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发行亦已近70万册。《文言文启蒙读本》原由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希望出版社出版,发行逾23万册,现经过修订改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它集修身、处世于一册,熔知识、能力于一炉,是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材,是教师、家长引导青少年学好语文的辅助材料。
内容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文言文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 高二年级 第一单元 1 状元王沂公返乡 王沂公曾①状元及第,还青州②故郡。府帅闻其归,乃命父老倡③乐迎于郊。公乃易服乘小卫④,由他门入,遽谒守。守惊曰: “闻君来,已遣人奉迎,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王曰: “不才幸忝⑤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致迓⑥,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守叹曰: “君所谓真状元矣。” (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释 ① 王沂公曾: 王曾,封沂国公。 ② 青州: 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③ 倡: 同“唱”。 ④ 小卫: 小驴子。 ⑤ 幸忝(tiǎn): 侥幸、有愧地(获得)。谦词。 ⑥ 迓(yà): 迎接。 词语释义 释“遣”。上文“已遣人奉迎”中的“遣”,指“派”“派遣”,意为已派人出城迎接。又,“遣五千将士远征”,意为派遣五千将士远征。又,“遣仆人追之”,意为派仆人追赶他。它又指“送走”“发送”,如“帝不罪而遣之”,意为皇帝不加惩罚而打发他走了。又,“彼无过,使人遣之”,意为他没过错,叫人打发他走了。“遣”还指“排遣”“消遣”,如“赠此遣愁寂”,意为把它送给你,以排遣你的忧愁寂寞。 文化常识 话说“状元”。上文说王曾中了状元后回乡,“状元”是科举考试中获得的最高名次。古代读书人要从“秀才”考到“举人”,再考到“贡士”,最后由皇帝进行殿试,获一甲第一名者称“状元”。状元又称“状头”“龙首”“龙头”“鼎元”“殿魁”等等。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鳌”是海中大 龟,象征灵性与长寿。皇宫台阶旁大石板上刻有鳌,发榜时状元可站在鳌头上迎榜,故称“独占鳌头”。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有五百多人获得状元。也有几个是“连中三元”的,即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上文所说的王曾就是其中的一位。 思考与练习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王沂公曾状元及第 科举考试考中 ② 府帅闻其归郡太守 ③ 不才幸忝科第刚才 ④ 门司未报门卫长官 2. 翻译。 ① 公乃易服乘小卫,由他门入,遽谒守 ② 是重其过也 ③ 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 3. 写出上文中敬词与谦词各两个。 ① 敬词: ② 谦词: 2 鞠咏为进士 鞠咏为进士①,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②,释褐为大理评事③,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⑤,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⑥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 ① 为进士: 此指准备考进士。 ② 擢第: 指考取进士。 ③ 释褐为大理评事: 脱去平民衣服,任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评事。 ④ 吏干: 吏事。 ⑤ 参知政事: 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⑥ 峻: 盛。 词语释义 释“进”。“进”的本义为“前进”,此义古今相同。如《左传》:“师进,次于陉。”意为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进”在文言文中还有几个常用义项值得我们注意。1.呈上,送上。如,“进谏”指对君主或尊长等进言规劝,“进贡”指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又,《芋老人传》:“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意为让老妻煮芋头拿给(书生)吃,(书生)吃了一碗后又盛一碗给他。2.做官。如《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意为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忧虑,退隐江湖也忧虑。3.推荐。如上文“以谢平昔奖进”,意为以感谢王化基早年对自己的勉励和推荐。又,成语“进贤任能”意为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启发与借鉴 王化基深知鞠咏,但表面上显得很冷淡,不表扬他,寄来的诗文也不答复,上任时也不以高于常规的礼仪接待他,而且对他的考核很严格。于是鞠咏产生了误解,认为王化基并不看重他。但事实上当王化基做了朝廷高官后,首先推荐的是鞠咏。这时鞠咏才明白了王化基的一片苦心。家长爱子女,教师爱学生,领导爱下属,都要把爱放在心里,默默地帮助他们,督促他们,这才是真爱。严是爱,宠是害。此材料在论述“严格要求”等话题时,是极好的例证。 思考与练习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释褐为大理评事平民服装 ② 略不加礼一点儿 ③ 课其职事甚急催促 ④ 不患不达成为显贵,仕途腾达 2. 翻译。 ① 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② 及王公知杭州 ③ 以谢平昔奖进 ④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王化基从多方面考验鞠咏 ② 王化基认为鞠咏是个人才,可惜有傲气 ③ 鞠咏是个急于成名的人 ④ 鞠咏对王化基有误会 3 马锦演戏 金陵①伶人②马锦,其先西域③人。尝两坊④角技,演《鸣凤记》传奇⑤,而西部⑥李氏为严阁老⑦独绝。马锦自以为不如,竟遁。 遁三年,还故部,告诸客部⑧曰: “今若奏⑨《鸣凤》,愿效其长。”于是貌严相以角。奏毕,李氏大惊服,夜问所自。锦曰: “我安所自哉!闻今相国顾秉谦犹严相也,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于朝房⑩察其举止,听其语,久能得之,此吾之所师也。”李氏曰: “善。” (选自《北游录》) 注释 ① 金陵: 今江苏南京市。 ② 伶人: 戏剧演员。 ③ 西域: 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地区。 ④ 坊: 此指剧团。 ⑤ 传奇: 一种文学体裁。 ⑥ 部: 戏班。 ⑦ 严阁老: 指明朝宰相严嵩。 ⑧ 客部: 戏班中同事。 ⑨ 奏: 演。 ⑩ 朝房: 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词语释义 释“竟”。“竟”有“终”“最终”的含义。上文“马锦自以为不如,竟遁”,意为 马锦自认为演技不如西部的李氏,最终悄悄走了。又,“胡人见汉军盛,竟走”,意为胡人看到 汉军多,最终逃跑了。又,“父子有仇,竟绝”,意为父子之间有仇恨,终于断绝关系。成语“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成功,不能理解为有志气的人居然成功了。 启发与借鉴 文学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都来自生活。马锦自知演技不如李氏,怎么办?他便深入生活,去观察当时的“活严嵩”顾秉谦的言行,三年时间,竟学得惟妙惟肖,最终击败了李氏。还记得古代有个画虎名家叫厉归真,他为了把虎画得栩栩如生,便住进深山观察虎。因此,演员要演农民就得进农家,要演军人就得在军营生活一段时间,凭空设想,胡编乱造,只会闹出笑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思考与练习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① 尝两坊角技斗 ② 遁三年隐去 ③ 求为其门卒三年最终 ④ 李氏曰: “善。”好 2. 翻译。 ① 于是貌严相以角 ② 我安所自哉 ③ 此吾之所师也 3. 对上文“愿效其长”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 我愿意学习对方的长处 ② 我希望献出那特长 ③ 我愿意模仿对方的优点 ④ 我希望学习那特长 4 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 “君何以不仕?”君平曰: “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 “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 “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 “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 “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高士传》) 注释 ① 卜: 卜卦算命。 ② 担石: 担,旧时重量单位;石(dàn),旧时容量单位。担石,指一担一石之粮,比喻粮少。 ③ 人定: 夜深人静的时候。 ④ 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词语释义 释“仕”。上文“隐居不仕”“君何以不仕”及“故不仕也”中三个“仕”,均作“做官”解释,意为隐居不做官;你为什么不做官;所以不做官。又,“吾父仕于京”,意为我父亲在京城做官。又,“以世乱,十年不仕”,意为因为世道动乱,十年不做官。 启发与借鉴 严君平靠占卜为生,过着平凡而安逸的生活,他不想做官,自有其道理: 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或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因此纵然罗冲要资助他,他也不肯去谋个一官半职。陶渊明曾做过县官,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摘掉乌纱帽回归乡里。王充、王冕也一生未仕,前者靠收徒讲学为生,后者以画画为业。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况且做官要造福一方,也是不容易的。如果想通过做官来获得钱财与名誉,那势必危害百姓,这种官百姓怎会欢迎呢?此材料在论述“志向”“淡泊名利”等话题时,可作例证。 思考与练习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卜讫毕 ② 则闭肆下帘门 ③ 乃云有余却 ④ 不亦谬乎荒唐,错误 2. 翻译。 ① 无以自发 ② 吾病耳,非不足也 ③ 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④ 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罗冲竭力想帮助严君平出仕 ② 严君平认为罗冲对钱财看得过重 ③ 严君平是因为自知无资本才不想做官 ④ 作者认为严君平是个清高的人 5 捕蛇奇丐 姑苏①西乡,向有巨蛇出没。左右数里,每夏多染疮疾,皆以为蛇毒所致。于是遍觅捕蛇者,得甲、乙、丙三丐。甲,师也;乙、丙,其徒也。索资甚巨,乡人醵②与之。 不数日,丐携一箩,箩中贮蜈蚣无算③。既得蛇窟,甲启箩尽蜈蚣食之,身体渐肿,运气④片刻,肿者全消,唯右手食指中指大几如股。令乙、丙分立左右,甲即以两指探入窟中。有间,甲尽力举手外拔,乙、丙各以铁钩助。甲倒戟⑤而出,蛇已挺然僵毙,唯紧嗾⑥甲指,死犹不释。乙、丙复以药水洗甲指,顷刻遂愈。 按蛇长八尺有余,粗愈杯碗,斫而焚之,臭闻数里。此所谓以毒攻毒也。 (选自《壶天录》) 注释 ① 姑苏: 今江苏苏州市。 ② 醵(jù): 凑钱、集资。 ③ 无算: 无数。 ④ 运气: 发功。 ⑤ 倒戟: 两指倒勾。 ⑥ 嗾(sǒu): 咬住。 词语释义 释“愈”。上文有两个“愈”,它们的含义不同。 “顷刻遂愈”中的“愈”,指“痊愈”,意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