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红楼梦讲义
作者简介
各美其美 ——三位生活美学家 生活美学是进入《红楼梦》的一个方便法门。尤其是今天,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日益关注,“生活美学”逐渐作为一个影响日广的社会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对衣食住行、美器美物的审美细化与品质考究,正在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红楼梦》中关于审美化生活的描述可谓得天独厚,其 素材既丰富,于中式古典生活样态几乎无所不包,而其描写又尽态极妍、得其神理,堪称探讨中式生活美学集大成式的教科书。 但如果只停留在锦衣玉食的层面,就很可能错过《红楼梦》隐藏在“美的形式”背后的深厚的“美的精神”,以及与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美的灵魂”。所以,在这一部分,我想借着《红楼梦》的丰富素材,聊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之间的关系。 现在,懂得生活趣味、善于经营生活品位的人,往往被称为“生活家”。在《红楼梦》里,放眼一看,甚至很多丫鬟都品位不俗。几名地位比较高的一等奴仆,家里更是亭台楼阁、泉石林木,竟然有几处让贾母等人有惊奇骇目之感。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一流的生活家,至少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实打实的生活技能。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四时寒暑,都能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这既是本分,也是本事。 第二,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在人间的每个日子过好。 第三,要能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二为一,经营出有灵性光辉的生活。这既是心灵的能力,也是精神归宿。 以这三个标准,《红楼梦》里有三个人——王熙凤、贾母和林黛玉——值得专门说一说。她们年龄不同、性格迥异,却分别从三个维度构成了《红楼梦》生活家的典型。 泼辣的王熙凤 王熙凤的生活可以用两点概括:精明能干和高度物质化。衣食住行、茶米油盐、四时八节,她没一样不在行, 件件拎得清。 比如,林黛玉来了,她一眼就对这位小姑娘的秉性气 质摸了个八九分,所以当晚给黛玉准备床帐的时候,精心 挑选了一副藕荷色的送来。藕荷这种颜色,跟林妹妹的韵味搭得不能再搭了。 再比如,贾府菜谱上有一道茄鲞,非常美味,但是烹饪过程极为烦琐。刘姥姥随口问是怎么做的,凤姐儿立刻三下五除二, 把制作程序说了个清清爽爽,听得刘姥姥这位老村妇直念佛。 论过日子的本事,凤姐儿有全副的武艺。不过,能干的 凤姐儿有一个致命的弱项,那就是她没读过书,不识字。 姐妹们作诗,她凭机灵劲儿也能憋出一句“一夜北风 紧”。可是,只此而已。她的生活,到底没能升华出精神的灵光。 书里有个细节,刘姥姥第一次进她的屋子,“才入堂屋, 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香味,身子如在云端里 一般”。再看满屋里的东西,都是“精光耀眼”的。 王熙凤身上闪耀着一种活泼泼的世俗光彩,但是,始 终没能让生活带上精神的灵光。她被强烈的物欲消耗着生 命, 最终断送于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审美高级的贾母 跟王熙凤的接地气比起来,贾母是另一种典型。 如果生活在今天,我想贾母一定是一位爱看演出、爱逛博物馆,又超爱旅行的老太太。她有着超高的艺术修养,同时又永远兴致勃勃,随时充满审美热情。而且, 最可贵的是,她并没有被年龄和地位消磨掉生命热力和审美热情。 贾母有高超的艺术鉴赏眼光,根本就是个大收藏家; 她热爱音乐,兴致一来就让家里的戏班子按她的口味操演起来;大观园自从建好,每逢春秋佳日,她也没少进去散心遣兴。总之,这位老太太真心喜爱一切美的东西。 比如第四十回,秋高气爽,她率众游览大观园,顺路进了薛宝钗的蘅芜苑,发现宝钗的闺房看上去如雪洞一般,朴素到近乎寒酸,没有文玩陈设,桌上只有一只普通的定窑花瓶,插着几枝菊花。在贾母看来,这简直有失千金小姐的体面。 心念一动,她干脆直接包办,不假思索地用自己私房的三件器物来补救。 哪三件器物呢? 第一,石头盆景,就是一个微缩的山子石摆件。 第二,墨烟冻石鼎,也就是一只石头雕成的小鼎,石料是灰黑色半透明的,名叫“冻石”,十分名贵。 第三,纱桌屏,就是一架放置在桌子上的小屏风,用纱做屏心。 留意一下色彩,你会发现,这三件器物是非常高级的黑白灰,而且质感的硬和软、光影的虚和实,互相对比与映衬。 所以贾母说,这三样摆上,“包管又大方又素净”。宝 钗的闺房,瞬间就不那么单调和冰冷了。 再比如
内容简介
各美其美 ——三位生活美学家 生活美学是进入《红楼梦》的一个方便法门。尤其是今天,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日益关注,“生活美学”逐渐作为一个影响日广的社会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对衣食住行、美器美物的审美细化与品质考究,正在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红楼梦》中关于审美化生活的描述可谓得天独厚,其 素材既丰富,于中式古典生活样态几乎无所不包,而其描写又尽态极妍、得其神理,堪称探讨中式生活美学集大成式的教科书。 但如果只停留在锦衣玉食的层面,就很可能错过《红楼梦》隐藏在“美的形式”背后的深厚的“美的精神”,以及与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美的灵魂”。所以,在这一部分,我想借着《红楼梦》的丰富素材,聊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之间的关系。 现在,懂得生活趣味、善于经营生活品位的人,往往被称为“生活家”。在《红楼梦》里,放眼一看,甚至很多丫鬟都品位不俗。几名地位比较高的一等奴仆,家里更是亭台楼阁、泉石林木,竟然有几处让贾母等人有惊奇骇目之感。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一流的生活家,至少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实打实的生活技能。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四时寒暑,都能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这既是本分,也是本事。 第二,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在人间的每个日子过好。 第三,要能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二为一,经营出有灵性光辉的生活。这既是心灵的能力,也是精神归宿。 以这三个标准,《红楼梦》里有三个人——王熙凤、贾母和林黛玉——值得专门说一说。她们年龄不同、性格迥异,却分别从三个维度构成了《红楼梦》生活家的典型。 泼辣的王熙凤 王熙凤的生活可以用两点概括:精明能干和高度物质化。衣食住行、茶米油盐、四时八节,她没一样不在行, 件件拎得清。 比如,林黛玉来了,她一眼就对这位小姑娘的秉性气 质摸了个八九分,所以当晚给黛玉准备床帐的时候,精心 挑选了一副藕荷色的送来。藕荷这种颜色,跟林妹妹的韵味搭得不能再搭了。 再比如,贾府菜谱上有一道茄鲞,非常美味,但是烹饪过程极为烦琐。刘姥姥随口问是怎么做的,凤姐儿立刻三下五除二, 把制作程序说了个清清爽爽,听得刘姥姥这位老村妇直念佛。 论过日子的本事,凤姐儿有全副的武艺。不过,能干的 凤姐儿有一个致命的弱项,那就是她没读过书,不识字。 姐妹们作诗,她凭机灵劲儿也能憋出一句“一夜北风 紧”。可是,只此而已。她的生活,到底没能升华出精神的灵光。 书里有个细节,刘姥姥第一次进她的屋子,“才入堂屋, 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香味,身子如在云端里 一般”。再看满屋里的东西,都是“精光耀眼”的。 王熙凤身上闪耀着一种活泼泼的世俗光彩,但是,始 终没能让生活带上精神的灵光。她被强烈的物欲消耗着生 命, 最终断送于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审美高级的贾母 跟王熙凤的接地气比起来,贾母是另一种典型。 如果生活在今天,我想贾母一定是一位爱看演出、爱逛博物馆,又超爱旅行的老太太。她有着超高的艺术修养,同时又永远兴致勃勃,随时充满审美热情。而且, 最可贵的是,她并没有被年龄和地位消磨掉生命热力和审美热情。 贾母有高超的艺术鉴赏眼光,根本就是个大收藏家; 她热爱音乐,兴致一来就让家里的戏班子按她的口味操演起来;大观园自从建好,每逢春秋佳日,她也没少进去散心遣兴。总之,这位老太太真心喜爱一切美的东西。 比如第四十回,秋高气爽,她率众游览大观园,顺路进了薛宝钗的蘅芜苑,发现宝钗的闺房看上去如雪洞一般,朴素到近乎寒酸,没有文玩陈设,桌上只有一只普通的定窑花瓶,插着几枝菊花。在贾母看来,这简直有失千金小姐的体面。 心念一动,她干脆直接包办,不假思索地用自己私房的三件器物来补救。 哪三件器物呢? 第一,石头盆景,就是一个微缩的山子石摆件。 第二,墨烟冻石鼎,也就是一只石头雕成的小鼎,石料是灰黑色半透明的,名叫“冻石”,十分名贵。 第三,纱桌屏,就是一架放置在桌子上的小屏风,用纱做屏心。 留意一下色彩,你会发现,这三件器物是非常高级的黑白灰,而且质感的硬和软、光影的虚和实,互相对比与映衬。 所以贾母说,这三样摆上,“包管又大方又素净”。宝 钗的闺房,瞬间就不那么单调和冰冷了。 再比如,中秋之夜,风清月白,她想听笛;元宵佳节, 红火热闹,她却要听箫。这都是有讲究的。 笛子的声音悠扬明亮,有空间延展感,非常适合透澈的夜空和皎洁的月色。而箫的声音缥缈、含蓄,贾母嫌元宵节的氛围太过喧闹,特意用箫声来配昆曲的清唱,正是要在喧闹里,追求一份清淡的音乐之美。 贾母代表的,是清代贵族的审美品位。她的审美经验和趣味,是被贵族圈子塑造出来的。 贾母出身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里的史家,是侯爵家的小姐,嫁进更尊贵的公爵之家贾家,成为诰命夫人,到了晚年,更是宁荣二府辈分最高的老祖宗。 但是,像贾母这种生活,虽然有热情、有品位,却过于奢华,一般人享受不起。 草木之人林黛玉 再看看第三位生活家林黛玉,她的生活可以概括为两个词:灵性和诗性。 不过,首先申明一点,我所说的黛玉的生活,可不是一天一两燕窝,动不动就淌眼抹泪的部分,而是林姑娘的生活里指向天地自然,从中找到心灵归宿的部分。 作者让黛玉葬花,可不是矫情,而是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告诉你,林姑娘是和大自然连通的。正是同一个原因, 作者让黛玉姓林,暗示她是草木之人。 黛玉不光跟植物亲近,跟动物也相亲相近。潇湘馆的房梁上住着燕子一家,黛玉嘱咐紫鹃,一定要等傍晚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她还养了一只鹦鹉,鹦鹉会说 “林姑娘回来了”,会念她的诗句“花落人亡两不知”。 所以,《红楼梦》通过黛玉,建构了一种人和自然连通一体、没有隔阂的语境,生活在这种诗性的语境中,心灵指数高而物质消耗低。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明月清风不用钱”。 其实,林黛玉的生活态度是有来处的,你能一路追溯到陶渊明。在陶渊明的眼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风是好风,雨是好雨,宵是良宵,宇宙之内无不可爱。你能感觉到有一股欢喜从生命里流淌出来。 《红楼梦》里的三位生活家,其实各自给我们贡献了一 个生活维度: 第一,物质性,必须具备打理生活的本领,这一点可以参照凤姐儿。 第二,审美性,对美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好奇心,这一点可以参照贾母。 第三,天然性,从天地万物中感知天然趣味,获得精神源泉,这一点参照林黛玉。 虽然小说有艺术的夸张,但这三个维度足以提供给今天的中国人参考,以此建构自己的生活,不但健康丰富,而且风雅又不失活泼,自带诗性。 各美其美 ——三位生活美学家 生活美学是进入《红楼梦》的一个方便法门。尤其是今天,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日益关注,“生活美学”逐渐作为一个影响日广的社会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对衣食住行、美器美物的审美细化与品质考究,正在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红楼梦》中关于审美化生活的描述可谓得天独厚,其 素材既丰富,于中式古典生活样态几乎无所不包,而其描写又尽态极妍、得其神理,堪称探讨中式生活美学集大成式的教科书。 但如果只停留在锦衣玉食的层面,就很可能错过《红楼梦》隐藏在“美的形式”背后的深厚的“美的精神”,以及与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美的灵魂”。所以,在这一部分,我想借着《红楼梦》的丰富素材,聊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之间的关系。 现在,懂得生活趣味、善于经营生活品位的人,往往被称为“生活家”。在《红楼梦》里,放眼一看,甚至很多丫鬟都品位不俗。几名地位比较高的一等奴仆,家里更是亭台楼阁、泉石林木,竟然有几处让贾母等人有惊奇骇目之感。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一流的生活家,至少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实打实的生活技能。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四时寒暑,都能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这既是本分,也是本事。 第二,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在人间的每个日子过好。 第三,要能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二为一,经营出有灵性光辉的生活。这既是心灵的能力,也是精神归宿。 以这三个标准,《红楼梦》里有三个人——王熙凤、贾母和林黛玉——值得专门说一说。她们年龄不同、性格迥异,却分别从三个维度构成了《红楼梦》生活家的典型。 泼辣的王熙凤 王熙凤的生活可以用两点概括:精明能干和高度物质化。衣食住行、茶米油盐、四时八节,她没一样不在行, 件件拎得清。 比如,林黛玉来了,她一眼就对这位小姑娘的秉性气 质摸了个八九分,所以当晚给黛玉准备床帐的时候,精心 挑选了一副藕荷色的送来。藕荷这种颜色,跟林妹妹的韵味搭得不能再搭了。 再比如,贾府菜谱上有一道茄鲞,非常美味,但是烹饪过程极为烦琐。刘姥姥随口问是怎么做的,凤姐儿立刻三下五除二, 把制作程序说了个清清爽爽,听得刘姥姥这位老村妇直念佛。 论过日子的本事,凤姐儿有全副的武艺。不过,能干的 凤姐儿有一个致命的弱项,那就是她没读过书,不识字。 姐妹们作诗,她凭机灵劲儿也能憋出一句“一夜北风 紧”。可是,只此而已。她的生活,到底没能升华出精神的灵光。 书里有个细节,刘姥姥第一次进她的屋子,“才入堂屋, 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香味,身子如在云端里 一般”。再看满屋里的东西,都是“精光耀眼”的。 王熙凤身上闪耀着一种活泼泼的世俗光彩,但是,始 终没能让生活带上精神的灵光。她被强烈的物欲消耗着生 命, 最终断送于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审美高级的贾母 跟王熙凤的接地气比起来,贾母是另一种典型。 如果生活在今天,我想贾母一定是一位爱看演出、爱逛博物馆,又超爱旅行的老太太。她有着超高的艺术修养,同时又永远兴致勃勃,随时充满审美热情。而且, 最可贵的是,她并没有被年龄和地位消磨掉生命热力和审美热情。 贾母有高超的艺术鉴赏眼光,根本就是个大收藏家; 她热爱音乐,兴致一来就让家里的戏班子按她的口味操演起来;大观园自从建好,每逢春秋佳日,她也没少进去散心遣兴。总之,这位老太太真心喜爱一切美的东西。 比如第四十回,秋高气爽,她率众游览大观园,顺路进了薛宝钗的蘅芜苑,发现宝钗的闺房看上去如雪洞一般,朴素到近乎寒酸,没有文玩陈设,桌上只有一只普通的定窑花瓶,插着几枝菊花。在贾母看来,这简直有失千金小姐的体面。 心念一动,她干脆直接包办,不假思索地用自己私房的三件器物来补救。 哪三件器物呢? 第一,石头盆景,就是一个微缩的山子石摆件。 第二,墨烟冻石鼎,也就是一只石头雕成的小鼎,石料是灰黑色半透明的,名叫“冻石”,十分名贵。 第三,纱桌屏,就是一架放置在桌子上的小屏风,用纱做屏心。 留意一下色彩,你会发现,这三件器物是非常高级的黑白灰,而且质感的硬和软、光影的虚和实,互相对比与映衬。 所以贾母说,这三样摆上,“包管又大方又素净”。宝 钗的闺房,瞬间就不那么单调和冰冷了。 再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