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领导干部谈经济学思维](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21/02/20231121021206711.jpg)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90
折扣购买: 与领导干部谈经济学思维
ISBN: 9787556133147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等,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经济学底层逻辑》等专著20余部。
第一章 争取收益最大化 行为选择规律 经济学推断人的行为选择的基本工具,是需求定律。需求定律是指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在这里,价格是约束选择的条件,需求是选择的结果。若将需求定律推广:人的行为选择规律,是在约束条件下争取收益最大化。 研究人的行为选择,首先需要对“人性”作假设。本章先介绍经济学的“人性假设”,然后再结合案例,对争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作分析。 第1节 | 研究行为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有一句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后来约翰·穆勒根据斯密的这一思想,提出了“经济人”概念。其含义有二:人是自私的,也是理性的。 “经济人”是个假设 “经济人”作为经济学的第一大假设,200多年来一直无人可以撼动。不承想,近年来我们国内有学者却对此多有异议。概括起来,反对的意见主要有三:第一,经济学并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第二,现实生活里仅少数人自私,多数人不自私;第三,经济学假定人自私,实质是宣扬腐朽人生观。 学术可以争鸣,但学术争鸣应恪守学术规则。事实上,“经济人”只是个假设,与倡导什么样的人生观扯不上关系;而且恰恰相反,作此假设是为了研究如何抑制或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 也有学者说,“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中国经济学者研究人们的行为选择规律不应从这个假设出发。看来,有必要对“经济人假设”作进一步的解释。 质疑者说,经济学并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是的,经济学发展数百年,迄今还没有经济学家对人为何自私给出证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经济学家不想证明,而是经济学家对此无能为力。 严格地讲,人为何自私是心理学或生物学领域的课题,应该由心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去证明。不过即便如此,仍不妨碍经济学假定“人自私”,就如同数学家至今并未证明为何“1+1=2”,可数学运算却一律要遵从这个假设。 这样说吧,经济学家虽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也不论现实生活中某个人或某群人是否自私,但若要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就需要将人假设为“经济人”。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一定要清楚,“经济人假设”是推断人的行为规律的逻辑起点,若不从这个起点出发,经济分析将无所适从,当然不可能推导出人的行为规律。 基因自私与理性自私 1976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他研究发现,生物自私是源于基因自私。道金斯做过大量的观察与验证,用基因自私解释生物自私应该不会错。 然而人却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有思想和情感,不能简单地用基因自私解释人为何自私。换句话说,人有“自私”和“理性”双重属性。自私是其自然属性,理性是其社会属性。人与生物“自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自私”。 人是否具有理性?若仅从自然属性看,人无疑缺乏理性。但从社会属性看,人则具有理性。对此,弗洛伊德曾作过精辟分析。 弗洛伊德把人性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以追求自身快乐为唯一原则,毫不自律(理性);“自我”,是指在追求自己快乐的同时能够自律,即自私和理性并存,也是多数人遵循的原则;“超我”,则是以追求社会道德为首要原则,能够高度自律,是人类理性和情感进化的结果。 回头再说亚当·斯密。很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早在《国富论》出版之前,斯密于1759年就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从“同情心”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特质出发,提出人类应该“克己”(自律)。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感慨地说:不读《国富论》,我们不知道何为利己;而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方能问心无愧。 人类为何要克己,亚当·斯密的论证是:因为人存在自私心,所以需要克己。不然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胀,长此以往必会触犯众怒,令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而且斯密还分析指出: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谁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若失去了他人的支持,便无法生存。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一个人为了获得他人支持,必须自律,要使利己心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 人的奋斗皆同利益有关 有质疑者说,在现实生活中,自私的人只是少数而不是多数。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人类到底是否具有“自私”的属性?或者说在芸芸众生之中,有私心的人到底是少数还是多数? 如果有私心的人只是少数,那么“经济人假设”就没有现实基础,而由此推导的“规律”当然不会具有普遍性。如此,经济学的解释力会大大下降,而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 不必怀疑,一个社会肯定有无私心的人,但无私心的人总是少数,不会是多数。读者不妨扪心自问:你希望增加工资吗?你希望住大房子吗?你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吗? 你不必回答,因为世上没人喜欢穷困潦倒,没人愿意一辈子身居陋室,也没有人愿意孩子目不识丁。请读者再想想:政府为何要号召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说到底,因为无私心的人是少数,而多数人有私心。 不要说我们凡夫俗子,就连出了家的和尚也难免有私心。自古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何三个和尚没水吃?因为他们都希望能坐享其成。 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比如规定轮流挑水),保证三个和尚有水吃。而这个制度设计,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假定和尚是有私心的,否则就不存在设计这种制度的理由。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古今中外概莫如此。20世纪末,政府高层曾为银行储蓄过多而颇感头痛。当时居民储蓄近10万亿元,可是银行惜贷,不敢把钱放出去,结果银行收不抵支,每天赔利息。为了逼出存款,政府在提高国债利率的同时,连续调低了银行存款利率。 政策出台后,果然不出政府所料,不少储户把存款提出来去买国债。为什么政府的调控政策会灵验?答案是多数储户追求私利。若储户都大公无私,国债利率再高人们不稀罕,银行利率再低也不怕吃亏,银行存款怎可能逼得出来呢? 假定“自私”是为了抑制自私 前面讲,让三个和尚有水吃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问题是制度设计应从何处着手?历史经验说:若从好人(无私)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坏”制度;从坏人(自私)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好”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分配搞“大锅饭”,就是因为假定人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可结果呢?由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都不肯多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大获成功,原因是默认农民的个人利益,破除了“大锅饭”: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农民自己的。 监督机制设计是另一方面的例子。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们假定官员都是好人,所以监督是自上而下:由上级监督下级,正职监督副职,干部监督群众。其实,群众无职无权,是不可能腐败的。 相反,那些握有公权力的官员,官位越高,监督却越少。近年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不少腐败高官。中央出台《党内监督条例》,指明要监督高官,说明高官中也有人为了私利贪赃枉法。 经济学假定人自私,绝非倡导人们自私。它是提醒人们:要惩恶扬善,制度设计必须注意人性自私。民间有句俗语:先小人,后君子。意思是说为了事后不伤和气,事前不妨把人从坏处看。 比如朋友之间合作做买卖,明知彼此都是君子,可签合同时还得把“违约责任”写清楚。“经济人假设”也是如此。对事不对人,不管张三李四是否自私,要作经济分析,就得先假定人自私。 我再说一遍,经济学假定人“理性自私”,是为了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防止或抑制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经济人假设”无半点贬义,读者切不可误读。 1.意义重大,针对性强,在复杂经济形势下,紧扣热点话题,帮助作为管理者、决策者的领导干部掌握经济学思维,破解现实难题。 2.作者功底深厚,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长期为各级领导干部授课,贴近高层视角,立足实际需求,观点深刻,见解独到。 3.大师手笔,高屋建瓴,融会数十年研究心得和思想精髓,广度与深度兼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娓娓道来,案例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好读易懂。 4.精装设计,内外双封,护封典雅特种纸,手感温润,裱封雅致雾灰,清爽大方,内文进口纯质纸,版式简洁,开本适中,阅读体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