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精)/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嵇文甫(1895—1963),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家境困难,不久被迫辍学。1915年,在积累了一年半的微薄收入之后,又赴北京,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同班同学包括冯友兰、陈钟凡等著名人物。由于嵇文甫的基础较好,学业优异,因而受到马叙伦等教授的器重。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建国后任郑州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是特意为贡献给青年朋友们而写出的。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青年们要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了解这些古老思想,究竟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处呢?我想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思想遗产。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他们长期历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无穷的聪明智慧,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给我们留下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近几年来,我们在祖国医学、农学、艺术……各方面所发掘出来的许多宝贵东西,大大引起国际间的重视,予以很高的评价。这就证明,决不象胡适所说那样,我们的祖先,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恰恰相反,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巨大文化宝库,使我们得以拥有这许多优秀的文化财富,拿来贡献给全人类而自豪。从思想史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他们以其创造性的思想劳动,揭露真理,反映现实,推动时代前进。就拿春秋战国来说,真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时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各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各有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正反映了一个伟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动态。真是洋洋大观,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但是有些人看不见祖国这种丰富的遗产,把一部中国思想史用“封建落后思想”几个字一笔抹杀,反以掇拾外国学者的一言半语而沾沾自喜,这种妄自菲薄的思想和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我们认为要青年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正是要掘开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思想宝藏,把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家学说有批判地介绍给青年看,使他们认识它、熟悉它,以至重视它,引起他们对于祖国的自豪感。这是一种有力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我们讲古代思想史,不是把各家各派的学说随便罗列出来,任意地乱讲,而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思想怎样产生、发展和消灭;怎样代表自己的阶级利益,为阶级斗争服务;怎样反映现实,而又推动现实,指导现实,这里面是有一种深刻的科学理论贯注着的。比如孔子、墨子、老子的学说,各有它的社会基础,和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都不是偶然出现的。有些人不懂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只是孤立地就思想论思想,抓住些表面的现象,随便解释,任意附会,于是乎什么“积极的救世派’’和“极端的破坏派”的笼统头衔顺手给孔子和老子分别送上(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而墨子竟成了印度人(胡怀琛和卫聚贤讲的),这算什么思想史呢!我们认为中国思想史和其他各民族的思想史一样,都不能跑出一般历史发展规律以外。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踢开那些唯心主义的胡诌,从中国思想史的具体事实中,探索它的客观规律性,显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有些青年朋友们可能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概念还很生疏,如什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啦……可能还不大理解其具体含义。可是我们也不一定要搬弄这些名词和概念,只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那就是最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畜,那将比抽象地讲理论更容易理解,也更有丰富的内容。 本书是嵇文甫先生的晚期代表作,写成于1958年,出版于1961年,绝版多年。因为是专为青年爱好者所写,篇幅小,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该书论孔墨老庄孟荀韩非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以及随时代发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贵的是,因为作者对西方哲学亦有研究,所以能够以世界眼光的比较视野来关照先秦哲学,特别是先秦政治思想。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