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

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
作者: 张元珂|责编:张国旗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
ISBN: 9787517137801

作者简介

张元珂,男,1976年生,山东沂南人。文学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新文学版本、当代文学批评和期刊编辑工作。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兼任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理事、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现代中文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著有《韩东论》,主编《现代作家研究》(共八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课题、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各一项。

内容简介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关于版本校勘与认定:依从二重证据法,即老老实实查阅资料,多方搜寻线索,一切以实物为证,记载为辅助。因为新文学版本的生成时间也就在百年之内,流传年限也不长,故对实物(文物)的寻找要比古代文学版本相对容易。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丰富,在150 多座作家文库中,基本囊括了各类新文学珍贵版本。 关于版本外部形态研究:首先是以对资料的占有为基本前提。目前,笔者参与整理或研究的新文学版本达到5000 多种(其中,创作初版本2737 种,翻译初版本2440 种,皆为1949 年以前版本)。这些版本几乎涵盖了1949 年以前所有出版过的重要版本。其次,以各个时期的典型版本为个案,梳理发展线索,概括形态特征,并深入研究其与新文学运动或思潮的关联及其历史内涵。另外,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作家手稿与书信也存在版本问题,而利用这些材料可辅助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文学史问题。 关于重要作品的版本谱系研究:首先,下功夫搜集众本。其次,逐字比对,找出差异。再次,综合运用版本学、阐释学、修辞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上述差异予以阐释、说明,并侧重开掘其在版本变迁中的历史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关于版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素养:版本研究除需要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要求研究人员掌握版本学的基本理 论及实践方法。但新文学的版本研究与古代文学的版本研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好在近些年经过金宏宇、朱金顺等学者的努力,这方面的理论 或规范已初步建立起来。借鉴已有理论、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肯定会取得版本校勘与研究的新成果。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新史料,新观点。版本是新文学研究的根本。版本研究,史料先行,或者说,没有充足的货真价实的各种版本的新文学作品,版本研究就无从谈起。一方面,本课题所涉及的版本全部为珍贵的初版本、再版本,以及各种形态的修订本、异本,辅之以初刊本、手稿本。这些版本大都不易查找,极为珍稀(比如《红旗谱》的手稿、《四世同堂》的手稿等)。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最坚实史料支撑。另一方面,所研究的版本问题也都是前人没有或较少关注的话题,比如《子夜》的各类盗版本及其传播效果,《从文自传》日本东京版与大陆初版本的差异及接受问题,《尝试集》第三版的发现及学术价值,《山雨》的版本流变及修改效果,等等,都可算是比较新颖的课题。这既部分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囿于史料欠缺而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试图借此将对中国新文学作品版本研究的广度、深度向前推进一步。 补空白,可持续。本课题涉及的很多版本都是稀有珍品,其文献价值都亟待开掘。“新文学作品版本发掘与认定”“新文学作品版本谱系(文本修改)”这两部分中的很多论题都是少有人涉足的。也有一些论题前人尝试研究过,但囿于史料欠缺而没有进行下去。笔者认为在掌握这些资料后,可以在前人探究与研究基础上继续拓展下去,并可以力争在新文学作品版本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而且,目前在文学研究领域,很多课题都不具有研究的可持续性,但本课题不存在这种问题,随着史料的发掘与整理,相关研究会更深入进行下去。 小角度,大问题。本课题所研究的版本问题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谈作品的版本问题就是谈文学史问题,这可为我们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史写作提供某种新颖角度或观点。作家为何以及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是事关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大问题,因此,研究新文学作品的版本问题,也有助于立体化地呈现20 世纪新文学作家在历史境遇中的精神史、心灵史。本课题所研究的版本问题都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就版本论版本,而是以此打开更为深层、更为广阔的视界。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版本的力作。史料丰富,涉及面广,分析透彻,系统周密,对作品手稿、名家书信、版本形态、谱系和修改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填补学术空白,自成一家之言,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版本学的建构有所推动,一些资料是首次公开和纳入研究范畴,具有较高学术、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