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青少年读图百科

古代服饰/青少年读图百科
作者: 戚嘉富
出版社: 湖南美术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10
折扣购买: 古代服饰/青少年读图百科
ISBN: 978753565930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王权的象征,最初的礼服 相传在黄帝之后,又出了3个有名的首领:尧、 舜、禹。尧德高望重,被 人们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尧在自己年迈之后,又将 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品德贤 良的舜,称做“禅让”;舜后来又把首领的位置禅让 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但是 当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破坏了首领推举制度,接替 了禹的位子,并建立了历 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中国自此进入奴隶制社会 ,服饰也因此发生了重大 改变。 雄夏商、西周的桑蚕业和纺织业秘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 开始有了剩余劳动力, 有了不事生产专门享乐的奴隶主,也有了阶级的区分 。这一阶段的桑蚕业和纺 织业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三月,摄桑,妾子养蚕 “三月……摄桑……妾子养蚕。”这是古书中一 段关于夏末殷初民间养 蚕的美好描写。意思是:夏历三月(即农历三月), 修整桑树,女子开始养 蚕。也有文献表明当时养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一 整套完 整的工序:采桑、分茧、抽丝,并且有了初步的分工 ,有女 奴专门从事养蚕。当幼蚕长大的时候,男子也要帮忙 采桑、 养蚕。奴隶们还总结出了自己的采桑经验来分享。这 样日积 月累,桑蚕业在夏朝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冶铜技术发展起来,铸造铜质工具越 来越频 繁,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手工业的分离 和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服饰的进步。 夏朝的最后一个天子叫“桀”,他十分暴虐,荒 淫无 度。古书上记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是 无不服 文绣衣裳者。’’说的是夏桀有30000个乐舞奴隶, 全都穿着绣有彩色花纹的衣 裳,非常奢侈。又有书上说:“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 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 其意。”这些都是夏朝末年纺织业发达的凭证。 丝织技术成熟的殷商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丝麻织物 已占重要地位。商代的 人不仅能织出质地极薄的丝绸,而且丝绸的花纹也不 仅仅限于平纹,还能织出 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当时具有提花功能的织机已被大 量生产及使用。 殷商出土的青铜 器上常有逼真的蚕形花 纹,玉饰上面也有栩栩 如生的飞蚕纹饰,甲骨 卜辞也常有“蚕、桑、 丝、帛”等字眼出现, 明确地记载有“蚕事” 的祭祀典礼,而且典礼 相当隆重。这些古老的 记载反映了当时桑蚕业 和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西周掌握染料、染色技术 古代的劳动人民看到一些鸟类的羽毛色彩艳丽动 人,便效仿将麻、丝等 染上颜色,从而出现了色彩华丽的衣服。随着冕服制 度的出现,服饰对色彩的 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初的染料大多是现成的自然颜料 ,如油脂、树胶、动物血 或者赤铁矿粉等。其中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是最为普 遍的,早在50—70万年前 的北京人就懂得把赤铁矿粉碎研磨成粉,和水混合后 涂抹在衣服上形成条纹图 案。最初的衣服染色不仅颜色种类少,而且也不普遍 。 直到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染色工艺 的进步,服饰的色 彩才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和从事 人员。西周时期 的劳动人民不仅掌握了多种矿物染料,如朱砂、石青 、石黄,还懂 得制作和运用植物染料,如皂汁、紫草、茜草、靛蓝 等。每当春 季来临,奴隶们就在“染人”(西周时期的一个官职 )的驱使之 下将生丝和绸坯暴练,并且反复浸晒七昼夜,等到各 染料收获后 才开始正式染色。 可能是由于丝织品的产量不是很高,也可能是为 了更好地区分 等级,显示尊卑有别,西周时期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 穿丝绸,下层 奴隶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服。但是当时的麻布和葛布 相比较夏和殷商时 期的已改良了许多,一些质量上乘的布料甚至与现代 的布料相差无几。 最初的礼服秘 古书上记载,大禹平日生活十分节俭,只穿粗布 衣衫,但是每遇祭祀活 动,都会穿得十分华丽。在“祭祀”这种正式的场合 穿特别的衣服,这可以算 得上是最初的礼服了。 殷商奴隶主贵族在祭祀的时候穿戴的专门的礼冠 与服装,称“冕服”。 到了西周,这种祭祀穿礼服的习俗已经发展成了完备 的制度,以纹饰为等级标 志,叫做“章服制度”。 庄重繁复的六冕 《周礼》上记载,天子参加祭祀典礼,要根据典 礼的规格选择不同的冕 服,总共有6种不同等级的冕服可供选择,称为“六冕 ”,即大裘冕、衮冕、 鸷冕、毳冕、缔冕和玄冕。从周朝到唐宋,天子、公 卿、士大夫祭祀的时候都 要穿冕服,并通过衣服上的花纹和帽子上的冕旒(帝 王、诸侯等礼冠前后的玉 串)的差别来区别身份。到了明朝的时候,冕服才成 了皇帝的专用服装,清朝 则取消了冕服制度。 帝王祭祀穿“六冕”,与之对应的王后有“六服 ”,分别为:讳衣、揄 狄、阙狄、鞠衣、素纱和椽衣。 讲究的冕冠 西周的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绒、充耳等组成 。样子大概如下: 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盖着木质“冕板”。冕板上 裹有布,布外 黑里红。冕板的形状为:前面方,后面圆;尺寸为: 宽八寸,长 一尺六寸。冕板放在帽卷上面,前高后低。冕板前后 垂有用五 色丝绳串成的珠子,称做“冕旒”,冕旒的颜色、质 地、数量 不同,用以区分戴冕冠的人的身份。帽卷有纽孔,其 中可插“玉 笄”,用以固定头发。玉笄上又可以系“绒”,系在 脖子上可以 将冠帽固定住。冕冠的两边还可以悬挂黄玉或彩绦, 叫“充耳”, 表示天子不听信小人谗言。 祭祀典礼的规格不同,穿礼服的人的身份地位不 同,冕冠的冕旒数量 和旒上穿的珠玉的数量也不一样。典礼规格越高、穿 的人身份越尊贵,冕旒的 数量和每旒上穿的珠玉就越多。冕旒最多的为天子祭 祀天 地穿的大裘冕和祭祀先祖穿的衮冕,共有12旒,每旒 有珠 玉12颗。 通过“六冕”和“冕冠”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 服饰 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外在表现,天子庄严繁复的冕 服和 华丽讲究的冕冠,无不透露出统治者的绝对威严。章 服制 度严谨不可僭越,正如王权的庄严不可冒犯。 P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