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

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
作者: 编者:段德新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44
折扣购买: 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
ISBN: 9787561383186

作者简介

段德新,陕西岐山人。曾担任法门寺博物馆书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书记、副研究馆员。主编《周秦文明论丛》两辑,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有《青铜铸文明》(合著)、《国宝》(合著)、《出土文物与汉字文化》(独著)等书,策划举办的“汉字春秋”展览,荣获2005年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创意奖。

内容简介

千年乾陵守护人/李建宁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 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 陵墓。 2006年7月2日,是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 封陵1300周年纪念日。笔者来到乾陵,博物馆的同志 欣喜地说:“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乾陵文物区,大 量文物未遭破坏和盗掘,除了馆区内采取严密的安保 、技保措施外,大量分散于川野或露天的珍贵石刻、 十多个陪葬墓等文物能在风雨岁月中安然无恙,这应 归功于乾陵脚下众多默默无闻的农民护宝人。” 他们当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民间守陵,世代相传 2006年6月20日,酷热数日的关中大地,被一场 雨浇得格外凉爽。上午,在雅静肃穆的乾陵博物馆, 正忙着筹备武则天与 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副馆长 梁子,指着坐在身边的两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对笔者说 ,他们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也是我们15位 农民文保员中的成员。“在陕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 是唯一没有遭破坏和盗掘的帝王陵。尤其是这些年, 周边地区文物失窃或被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外地一些 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对乾陵也窥测已久,有的甚至混在 游客中来打探乾陵地宫门道等,但都被我们的文保员 及时发现或识破而赶走了。这些农民文保员,他们坚 守家传祖训,形成了一个群体,自觉自愿守护着陵园 ,为乾陵文物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位古铜色面孔的农民,见梁馆长如此夸赞,一 个个憨厚地笑着:“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们都 在保护,到我们手里更应保护好,让更多人来参观, 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呢!” 曾在乾县担任过多年文物旅游局局长的乾陵博物 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乾陵的民间守陵有着特殊的历 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 在唐朝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 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 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一直默默地守护 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 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 风雨中代代相袭的默默护宝,乾陵不会保存得这样完 好。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博物馆最可敬的人!” 说起这些居住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老马更怀着 一种特殊的敬意。 保护川野文物的功臣 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介绍说,乾陵文物保护点多 、线长、面宽,情况复杂,保护难度比较大。原来 1300多年前,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建造规模非常宏 大,气势也十分雄伟。其陵园由两重城垣组成,内城 周长5920米,占地230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献殿、 阙楼、回廊、王宾殿、61个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 煌建筑378间。外城周长40千米,实际占地约20万亩 。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及司马道两侧列置有华表、翼马 、鸵鸟、翁仲、石狮、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绝伦 的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 展览馆”。特别是在陵园 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呈扇形分布着太子、公主 及亲王、重臣陪葬墓,文献记载有17人。陪葬墓区现 存封土堆15座,范围北至乾县城关镇东金村殷家,东 北至唐禧宗靖陵,东至阳洪镇乳台村东南800米处, 南至城关镇大青仁(龙)村,西至城关镇张家堡村东 旅游路,整个陵区东西长5600米,南北长3800米,占 地2128万平方米。 偌大的陪葬墓区是乾陵文物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 分,除了现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还有未探测到 和未发现的墓葬。根据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 发现的陪葬墓数目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推测,乾陵的陪 葬墓数目将远远大于文献记载的17座,可能还有未被 发现的无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这样大的区 域内,除了露天和川野众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遗址需 要保护外,地下也可能隐藏有无数未知的文物也需要 保护,而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 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目的。因此陵园周围的这些农民文 保员,对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就发挥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乾陵博物馆从分居在乾陵 周围的农民护宝人中,挑选了15名思想觉悟高、身体 素质好的壮年农民,正式组建了农民文保员队伍,负 责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区川野石刻、 古遗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担负着陪葬墓的看护任 务,4名看护石刻。这些农民文保员常年吃、住在陵 区,日夜守护巡查在陵区,筑起了一道守护乾陵的铜 墙铁壁。 P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