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精)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堂在线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各界讲授《资治通鉴》,颇受欢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交流史论》《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等。
内容简介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从周天子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的。 《资治通鉴》卷一,第一句是:“初命晋大夫魏 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魏斯、赵籍、韩虔原本是晋国的卿大夫,现在周 天子下令,他们三人升格成为诸侯了,魏、赵、韩正 式建国。司马光在这句后面配了一个一千多字的评论 ,说周天子自己坏了规矩,怎么能任命大夫作为诸侯 呢?其实,从大夫升级为诸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以前早就有了。周平王东迁那会儿,秦的先祖西陲 大夫,不就是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由大夫提拔 为诸侯的吗?有此先例,为什么魏、赵、韩就不能升 为诸侯呢?大夫变成诸侯,是西周分封时常见的事。 姜太公被分封为诸侯,建齐国;周公的长子伯禽,也 被封为诸侯,建鲁国。 问题是,现在这件事,坏就坏在周天子是被迫作 出的分封决定。三家实际上已经把晋国给瓜分了,周 天子屈服于压力,不得不对既成事实作出认定。礼仪 名分没有了,就坏了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周朝的秩序 。规矩坏了,周朝的权威没有了,周朝作为一个时代 ,也就结束了。所以司马光把它作为故事的起点。 为了交代“三家分晋”事情的原委,司马光把镜 头拉回到了五十年前,即公元前453年,从赵、魏、 韩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氏家族的事情说起。 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后,晋国出现了赵、魏、韩 、智、范、中行等世袭卿族,称为晋国六卿。六卿共 主国政,专擅晋权。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被诛灭 ,掌握晋国大权的就只剩智、赵、魏、韩四卿。其中 智家最为显赫,在当时掌控着晋国的大权。赵、魏、 韩三家是怎么联合起来把智氏家族消灭的呢?司马光 从智氏家族选拔接班人讲起。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就是智氏家族要选 嗣卿,寻找将来继任“卿”职位的人选。智氏家族的 老大智宣子,想选一个接班人来培养,他就选嫡长子 智瑶为嗣卿,继承他的卿位。卿也是世袭的,跟国君 一样。他们家族一个叫智果的,出来反对,说:“你 家大儿子智瑶虽然身有‘五贤’,但是他有个大弱点 。” 所谓“五贤”指智瑶的五个优点,第一个,长得 帅,“美鬓长大”;第二个,武艺高强,骑射兼通; 第三个,多才多艺,才艺超群;第四个,善辩能文; 第五个,“强毅果敢”。那么他最大弱点是什么呢? 就是不仁。智瑶没有仁德之心,为人刻薄寡恩,损人 利己,不懂得笼络人心。人若不仁,当领导就没有人 拥戴;大家不追随拥戴,这个领导怎么当呢?所以智 果的这一反对意见,是有道理的。可是,智宣子没有 采纳。 另外一家赵家,也在选嗣卿。 赵简子,本名赵鞅,他是“赵氏孤儿”中的“孤 儿”赵武之孙,也是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中, 那个将中山狼追得钻进东郭先生口袋里的英雄赵简子 。在真实历史中,他是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军事家 。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二儿子无恤, 究竟该立谁为继呢?他把两支写着训诫之辞——就是 修身自持之类警句格言——的竹简,给每个儿子一支 ,让他们好好记住,好好保管。过了三年,赵简子突 然问两个儿子,你们还记得竹简上写着什么吗?大儿 子伯鲁忘得精光,竹简也找不到了;二儿子无恤,却 背得滚瓜烂熟,竹简也好好地保藏着,随身携带。赵 简子觉得老二无恤“贤”,就立他为嗣。赵无恤,谦 谨谦卑,处事细心,受到父亲的青睐,所以被立为接 班人。他就是赵襄子。 后来两家老人都去世了。智瑶,就是所谓智伯, 又称智襄子,继位了;赵无恤,赵襄子也继位了。智 伯主持晋国的国政,处事强霸,跟这几家相处,往往 对别人很不客气。有一次在蓝台的酒宴上,智伯轻侮 韩康子和他的大臣段规,别人怀恨在心,他却不以为 意。后来智伯假借国君之命去打越国,并以筹措军费 的名义,逼迫其他三家各交出一座城邑。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