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乾隆盛世(亲历中国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1025/17/20241025170012979.jpg)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7.68
折扣购买: 我看乾隆盛世(亲历中国丛书)
ISBN: 9787522526058
约翰?巴罗(1764—1848) 英国人。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官员。1803—1845 年在英国海军部任第二副大臣。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地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出版了十多部著作, 在当时英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界颇有影响。
前言 英国访华使团的行程和结果,已故的乔治?斯当东爵士已经作过出色和精辟的描述。他因慷慨热情而为人所热爱,因聪明睿智而令人敬佩。所以不言而喻,无论哪个随员,想要挖掘那些已经被他以娴熟的技巧处理过的题材,再现那些被他以准确优雅的文笔描述过的事件和进程,都注定是徒劳的。 但是,想必大家都会同意,限于斯当东爵士大作的性质,许多有意义的题目被他一笔带过了,还有一些则不在他的写作计划之内。斯当东著作的目的只是解释使团的使命,表明为了促进英国的利益,维护英国人民的尊严,使团已竭尽所能。而本书作者虽然才疏学浅,明知已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先, 还是想让公众了解我所见到的大清帝国和中华民族。于是,那些已经公之于众的事实有时必须重提。但是,这种重提将是简略的,或用以说明观点,或用以推理演绎。比如,特使收集到的有关中国人口的资料会被重提,但不是用作确凿的数据,而是恰恰相反,用以证明它既不可靠也不准确。我还要以事实和推理来证明,跟公众所接受的意见相反,该国不但养活了她的三亿三千三百万子民,而且很可能实际上维持了两倍人口的生存。尽管结论截然不同,这种新且重要的事实应当能被读者接受,因为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看法不一乃是常情。有些知识只能从旅行家的报告中获得,而通过联系和比较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公众或许才能获得最正确的知识。 如果不算乔治? 斯当东爵士的大作和约翰? 贝尔先生的零星描述——不仅零散,而且还不是他亲手所写,中国可以被认为是英国人尚未探索过的土地。例如,在广州骗子横行的说法曾风行一时,但是除了上述两种著作,我们还没有听到过来自真正熟悉中国习俗和人民性格的英国人的看法。传教士的信简尽管不少,却令人生疑。这一点将会在本书中论及。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这个非凡民族本来的而不是他们的道德箴言所表现的面目,剥除传教士出于私心在其书简中刻意为这个宫廷涂上的浮华艳丽的油彩,努力勾画这个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状况、语言文学和艺术、文明礼仪和科学、宗教信仰和观念、农业发展和人口、人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品质,让读者诸君自己来判断,中国到底应当在文明国家的行列里占据什么地位。 中华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却能够组成统一的社会,为同样的法律所管束,为一个人的意志所辖治,并且历久而不变。所以,正如乔治 ? 斯当东所指出的,它提供了“人类思考和研究的最重要的典型”。这个人类现存的“最古老的社会和人口最多的帝国”的习俗和礼仪、贫困与丰饶、思想观点和宗教信仰,毫无疑问是哲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也值得政治家注意。 旅行者将在中国见到什么 但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她可以夸耀的绘画和古代遗迹寥寥无几。曾经保护过她的和平居民免受游牧的鞑靼人攻击的长城,众多城市的城墙及其方形角楼和高大城门,以及不时可见的古塔,就是她仅有的建筑和古董了。除去这些,全中国恐怕就没有一座建筑经受住了三百年的风雨。没有绘画也没有雕塑足以引人注目;即便有,那也只是因为形状的新奇和怪异。 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意大利和希腊的古典胜地,每一个城市,每一座山峦,每一条河流,每一处遗迹,都因掌故累累而意味深长。诗歌的主题,哲学家或立法者的伟绩,重大事件发生的场所,在在都会复活我们心中在少年时代学习他们的历史时产生过的快乐,叫我们心潮澎湃。对欧洲人而言,中国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供这种可资回忆的东西,这个国家的现状也不令人欣赏。如果我们在此寻找古埃及金字塔和巨柱的凝重和壮观、希腊神庙的美丽和对称、罗马建筑遗迹的宏大和辉煌,或者欧洲现代大厦的便利和优雅,那一定是徒然的。中国的城市可以说千篇一律,都是四方形的,围以石头、砖块或黄土筑的墙。城里的房屋结构相同,街道单调狭窄,只有从城门到城门的大街例外。庙宇千人一面,跟民居一样拙劣,只是规模略大而已。那种在欧洲被称为塔的东西,无论在帝国的东西南北,形制和设计也都如出一辙,只在层数和建筑材料上稍有变化。各地人民的习俗、服饰、娱乐相差无几。就是国家的面貌,至少就十五个古老的省份而言,也大同小异,尤其是那些内河航运可到之处,而它们又是事实上外国人唯一能涉足的地区。 以博物学的眼光看,一路上既无丰富的多样性,也少稀有的品种。该国的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农作发达,本土植物却不多,野生动物更少。事实上,这次旅行匆促,就连这为数极少的品种也来不及收集和考察。 本书提供的信息可能不够完美,希望读者见谅。 热河来的消息对北京官员的影响 两天之后,我一如往常来到大殿,却发现大门紧闭,握有钥匙的老太监沉着脸走来走去,一言不发。院子里聚集了几组不同的官员,神情也都看上去像是什么可怕之事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既没有人愿意跟我说话,也没有任何解释。最后我们的朋友迪奥达多出现了,表情凝重,一如那些朝廷官员和老太监。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的回答是,我们大家都坏了,糟了,完了!然后他告诉我,热河来的消息说,马戛尔尼勋爵拒绝像附庸国的使臣那样,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除非有跟他级别相当的中国人也向英王的肖像行同样的礼。中国方面没有同意, 而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向皇帝行了他向自己的君王所行的礼。 虽然这一事件在热河并没引起太大的注意,北京礼部的大臣却感到了难堪、羞辱和震惊。简而言之,很难预料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皇帝认真地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他也许会把那些劝他接受这一建议的人送交刑部问罪;因为他会明白,他的妥协叫他丧失了多少尊严,传诸后世的史书会把这一事件记载为他的辉煌朝代的一个污点,因为它绝对破坏了古老的传统礼仪,代之以一个野蛮国家的。迪奥达多认为,同为欧洲人,这一事件的恶果也会殃及他们,会损害他们作为首要目标的传教事业。 我发现这一天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能让那些官员或老太监甚至传教士改善心情。我们的餐桌则更有了明显的变化,饭菜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伙食是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能反映出中国人心态的一种指标了。同样的情况似乎也发生在热河。自从特使提出条件,他的饭菜就被削减了,好像他们以为他会因饥饿而无条件地服从似的。发现这种尝试无效,他们就换了一副嘴脸,变得无比殷勤体贴。 热河来的消息引起的阴暗气氛渐渐淡化,但是我注意到以往天天前来的皇子皇孙们如今全然不见了踪影,那个老太监一不高兴就无礼地以他给起的绰号叫我们:倔英国佬。 乾隆的人生和性格 老皇帝很少观赏这种娱乐节目,就像他告诉马戛尔尼勋爵的那样。事实也是,考虑到本朝统治的方方面面,这个帝国的辽阔疆域和几乎数不清的子民,他一定是朝惕夕虑,日夜操劳;而过去的四个君王也一定耗费了他们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才干, 以保证取得超越前朝历代的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83 岁的乾隆毫无一丝龙钟老态,有着一个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 60 岁之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锐利,鼻子鹰钩,即使在如此高龄,面色仍相当红润。我估计他身高约 5 英尺 9 英寸,腰板极其挺拔。虽然 83 岁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强壮,但不难看出他曾经有过一副强壮的体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劳都没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满族鞑靼人一样,他热爱狩猎,从不错过每年夏季举行的操练。他有射箭能手的美名,只稍逊于祖父康熙,后者在其遗书中夸耀说,他可以拉开 150 磅的硬弓。 他头脑的活力和思维的敏捷也不逊于他的身体。他心思缜密,行事果断,所以似乎无往不胜。他善良爱民,就像在所有面对臣民的场合所显示的那样。他在灾荒时期减免赋税,救济饥民,同时对他的敌人睚眦必报,残酷无情。急躁而固执,有时候使他断事偏颇,处罚过严。他的暴躁脾气曾经给自己造成了深重的痛苦,据说在他心灵里留下了阴影和忧伤,一生从未完全愈合。 在统治的中期,他去自己帝国的中部做了一次巡察。在苏州府(Sau-tchoo-foo),他看中了一个才貌双绝的女子,有意带回京城去。苏州的美女天下闻名,通常都是从婴儿时买来,调教之后再卖给富人之家。皇后通过一个太监得知皇帝有了新欢,害怕今后失宠,郁郁不乐,几天之后便以一条白绫自尽了。皇帝听到这个伤心的消息十分沮丧,立即返京。他的一个儿子,非常可爱的一个年轻人,担心招致父亲的不快,不知道在迎见他时穿什么服装才合适。如果穿哀悼母亲的丧服有可能冒犯父亲,因为是他导致了母亲的自尽;要是穿官服则有违于守母丧的礼制。儿子就此两难处境请教自己的老师。老师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样,劝告他把两种都穿上。他遵教而行,不幸的是把丧服穿在了官服之下。此时的乾隆一片爱心又回到了过世的皇后身上,深悼其命运的不幸,一见面前的儿子没有服丧,便认定是不孝,恼怒之下,猛踢了一脚。很不幸,这一脚踢在了儿子身上的一个要害部位,叫他痛苦了几天,最终证明乃是致命的一脚。他另外 4 个活下来的儿子从未分享到他的信任或权力。在 他晚年,宠幸和大权集于宰相和中堂一身。他笃信宗教,每天早上都要礼佛。登基之初他立下过誓言,如果上天保佑,让他主政满一个甲子,即 60 年,他就会自动引退,让位给下一位继承人。在大功告成之时,他严格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他的信仰之虔诚可以部分地从他在远东鞑靼地区捐赠修建的数目众多、宏伟壮观的寺庙推断出来。热河的布达拉,即佛僧修道之处, 就是其中最可观的一处。据说由于真的有幸如此长久亲政,他晚年自诩是喇嘛或佛在人间的化身。 天文学 在简单介绍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之后,我该进入下一步,谈谈他们的艺术和科学的现状了。我不但跟传教士交流过,而且也跟一些最博学的中国人探讨过,因而可以就这些题目发表意见。我的评论当然会是非常一般化的。具体细节不是本书的性质所能允许的。在所有的科学分支当中,天文历算是中国人表现为最重视又最无知的了。在一个如此庞大的社会里,能够相当精确地注明季节的循环和特定的节气,确实必要,因而一定很早就得到重视。我们发现,他们自历史的初期就设立了国家一级的天象观察机构。可是这一学科的进展是如此缓慢,以至于该机构的唯一职能,如果能称之为天文学的话,早就被交给外国人执行了。而外国正是他们假装不屑一顾的野蛮人。这一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编制和发布一部全国通用的历书,给宫廷提供举行重大举措的合适时间和季节。就连王公贵族结婚,钦天监的官员也必须选定一个吉日,让他们举办大典。这种吉日会正式在《京报》上发表。 在这一重要的历书上,跟希腊和罗马的年历一样,标明了一年中所有所谓的吉日和凶日,预测天气,什么日子合适服药、出行、婚宴、动土,以及适合举行其他重要活动的特别时辰。在这个令人敬畏的机构里,中国官员掌管的是占卜那一部分。这些人是每年通过挑选后来执掌这一重要工作的。这些学士,这是他们的自称,是真的相信这种荒谬的占星术,还是认为出于政治考虑,有必要鼓励和遵从民间迷信,我不愿妄加论断。不过,要是说他们确实掌握了种什么高深的本事的话,那也就是在这样一种闹剧中,表演得十分虔诚和严肃。这种传统毫无疑问已持续了很久,足以让他们发现,驾驭大众,舆论比权力更为有效。 对有修养的智者来说,天象是自然界最壮丽、最宏伟的奇 观;对愚昧和迷信者来说,那却是最令人敬畏的景象。各国的 普通百姓,不论长幼,都认为天上的两个最大的发光体偶尔失 去光芒,是某些特异事件的预兆,而社会里更明智的群体则会 利用这种迷信观念。泰勒斯据说能推算公元前 600 年的日月 食。他当然知道日月食的成因,可是他的同胞却对日月食充满了迷信和恐惧。普鲁塔克声称,伯里克利跟从阿那克萨戈拉学会了怎样克服各种天象在蒙昧人心中会引起的恐惧。他 应用这一知识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在他远征伯罗奔尼撒时正好碰上一次日食,突然降临的黑暗被视为这次远征的凶兆,导致了普遍的惊恐。伯里克利发现自己战舰上的领航员惊惶失措, 便用自己的斗篷挡住他的眼睛,问他是否觉得这对他刚才所做 的事情形成了什么警告或凶兆?领航员给了否定的回答。伯里 克利说:“那么,另外一个东西跟我的斗篷一样,只是更大,可以掩盖太阳的光亮,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无可怀疑 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在一个类似的场合,即阿比拉之战前夕下令祭奠太阳、月亮和地球,即导致日月食的三大力量,其原 因也仅仅是迎合军队士兵的迷信思想。假设他对日月食的成因一无所知将会是对这位伟人的亵渎。这对中国朝廷也同样适用。 不管是出于无知还是计谋,他们仍然在遇到日月食时,庄严隆 重地举行那种 2000 多年前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相同或非 常类似的仪式。当月亮因蚀而暗淡无光时,他们的鼓号齐鸣, 以为这样的喧闹会有助于月神战胜入侵的邪魔。 巨蚀暗淡了邻近的星球, 吹打起来吧,我们一切的军乐; 号角、喇叭,无论银、铜还是铁的, 再敲响一千面战鼓,来帮助她战斗! 在这种场合,中国人还会狂击铜锣,以便人人知晓这一事 件,而月亮也就不会失去照例会有的音乐的帮助,来吓走或转移他们想象中侵吞月亮的恶龙。各大主要城镇的地方长官奉命 要根据朝廷颁布的历法,通告市民日月食发生的时刻。我们在通州的时候,正碰上一场预测了大致时间的月食,大街小巷都 贴了布告,各色官员一律素服,所有店铺当天全都闭门歇业。荷兰使团在京期间,1795 年 1 月 21 日也发生了日食。那天正好是他们的正月初一,是帝国上下按例会普天同庆的最大节日,也恐怕是唯一的平民百姓会停止一切劳作而享受的日子。大使及其随员本来已奉命按惯例在清晨 3 点进宫朝见。到了宫门却被告知说,那天将要发生日食。可是一件最坏的事,预示他们国家会有一个凶年。于是,皇帝将会三天不视朝,百官皆服素。全国上下这天原本该有的一切宴饮娱乐都暂停了。 日食发生之前,钦天监成员和其他文人学士都齐聚在皇宫 附近,人手一纸日食过程的草图,以便印证日食的预测是否应 验。不过这些人并无验算日食时间及其过程的兴趣,否则钦天 监官员就有麻烦了。因为没有测时精确的仪器,小错是不可避 免的。日食开始时,他们个个跪倒在地,叩头九下,同时锣鼓 喧天,号角齐鸣,意在吓跑吞食太阳的恶龙。 船工所唱粗犷的号子 人们欢乐友善的表情十分动人,他们之间互相的礼让也毫不逊色。他们的脸上有一种天真朴实,似乎反映了一种幸福美满的心境。不过,这天是一个节庆般的日子,在这种特殊场合, 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光明的一面。但是,使团所雇的人在一切场合都显现了同样的神情。船上的水手中间洋溢着欢乐和友善的气氛。无风的时候船由双橹推动。橹不是像大多数国家的那样架在船尾,而是架在靠近船头突出的木支点上。一支橹要 6到 10 个人摇。摇动的过程中橹片不扬出水面,而是在水下前后摆动,方式跟英格兰通常所知的相似。为了鼓劲,也为了协调动作,船长通常会领唱如下的粗犷号子,全体船员按例应和: 船长:嘿呦嘿呀嘿呦嘿呀 水手:嘿哟嘿呀嘿呦 船长:嘿哇得嘿呀嘿呀 水手:嘿呀嘿呦嘿呀 在许多风平浪静的夜晚,沉寂笼罩着水面,我们愉快地倾听这种几乎一成不变地唱彻整个船队的、原始粗犷的号子。体力的强烈迸发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意志,在最原始的民族中常常伴随着呼喊,但是这种中国号子不应当作如是观。就像我们的水手拉绳时的呼叫,或者如约翰逊博士所注意到的四短音步的划桨歌,也跟激励希腊战舰的桨手所用的赫布里底群岛土著的歌谣相似,中国号子的主要目的是把激励和指挥结合为一体。 不管声调多么粗犷,歌谣总能减轻疲劳。 中国人性格中的优点 有关他们的诚实、稳重和细心,我们已经有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我们的包裹总共有 600 多件,形状大小不一,尽管有多次装卸、转驳,到达京城时却没有丢失或损坏一件。清廷派来护送使团的三位高官当中,有两位是你能想见的最热情有礼而关心体贴的人物了。第三个是满人,首次出现是在天津,冷淡、自傲而专横。汉人确实毫无例外要比满人和蔼可亲。简而言之,如果到天津就止步回欧洲,我们心中就会永远留下对汉人的生动的好印象。可是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更进一步了解,使得这种印象大为改观。为了说明这个非凡民族的道德品质,我将从中选几个最有说服力的加以详叙。他们的社会状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跟他们的所有道德行为都是相关的:在前者的影响之下,他们的天性显然被彻底地扭曲了。 茉莉花 中国乐队通常只作齐奏,或者说努力去齐奏。有时候一件乐器就承担八度音域。但是他们从不尝试分部演奏,使他们的这一艺术仅限于歌曲,如果我可以大胆用这一美名来称呼那种刺耳的混响的话。他们没有丝毫的对位概念,即分部演奏。也难怪,这一发明是高雅的希腊人也从未取得的,欧洲人和亚洲人也都是直到僧侣时代才知道的。 很少有中国人可以被称得上是带着感情或悲伤唱歌的。以一种吉他类的弦乐伴奏,他们唱下列这一首歌赞美茉莉花。这也是整个国家似乎最流行的一支歌。这支简单的歌曲被希特纳先生记录了下来,据我所知,已在伦敦发表,但加上了符头、符尾、伴奏,以及所有欧洲音乐所具备的精致,所以它已经不能算是中国简单歌曲的代表之作了。在此我让它恢复朴素的面貌,就如中国人所演唱和演奏的那样,并附上第一段歌词和逐字的译文。 多好看这枝鲜花 早晨一天落进我的家 我这个主人戴也不会到外门 但我会捻鲜花并快乐 多可爱这枝茉莉花 满园花开自由地谁也开不过它 我这个主人要戴这簇枝, 戴它又怕,花看见,人妒羡。 农村面貌 就在运河的这一段,我在第五章提到过的九十一拱桥飞架于一条从一个湖泊流入运河的支流上。我们在夜间经过这座非凡的杰作,我为之惋惜不已。事也凑巧,我们的船沿运河徐徐前行,这座桥引起了一个瑞士仆人的注意,他开始数起桥拱来。但是,他发现桥拱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他所期望的,而且桥拱也越来越大,他立即跑进船舱,急切地大声喊叫,“看在上帝的份上,先生们,快到甲板上去吧!那里有一座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桥,长得没有尽头。”麦克斯威尔先生和我马上跑到了甲板上。在昏暗的夜色中,我们尚能清晰地看到,一座有许多拱的桥与运河的土堤平行。一条支流从一个大湖中流出,连通了湖与运河的航线,这座桥从这条支流上横越而过。从桥的最高点, 也就是从看起来像是中央桥拱处开始到桥的尽头,我共数了 45个桥拱。在桥的末端,桥拱很小,但我猜测中央桥拱约有 30 英尺高,40 英尺宽。我推算整个桥的长度约为半英里。用这样的方式建造这样一座桥,明显只能有一个目的,即为通往那个湖的交通打开一条自由通道,同时也避免了建造一座坚实的堤岸所需要耗费的人力和财力。 我们在一片种植整齐的桑树林中穿行了大半天后,于 10 号到达浙江省会杭州府。在这里,将大运河与扬子江连接的那条支流在一个巨大的盆地中结束。此时,这里大小船只四处游弋,十分繁忙。从这个盆地开始,好几条较小的运河从城墙中的拱洞中流过,朝各个方向穿过这座城市,最后流入西面城墙外的一个名叫西湖的湖中。 这个湖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之美,远远超过了我们迄今为止有机会在中国看到的任何景物。湖水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高耸, 形状多样,如置画中。山谷中丛林茂盛,树种各异。其中三种 树不仅因其特有的美,而且还因它们与别的树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特别醒目。这三种树是樟树、乌桕和侧柏。樟树一簇簇闪 亮的绿叶与乌桕紫色的叶子交混在一起,顶上是挺拔高耸的 “生命之树”的深绿色的叶子,产生的效果极其令人赏心悦目。较矮的山丘斜坡上有几处亡者的安息地。墓地各有特点,形状 不同,使得这里的风景更加耐人寻味。这里如同其他地方一样, 那些庄重高大的柏树注定要成为坟墓的忧郁伙伴。在树林的更高处,人们开辟了道路,以通往一排排的蓝色小屋。这些小屋由白色的柱廊支撑,但仔细一看,原来这也是死者的宅第。地面上到处摆着毫无遮盖的十分厚重的棺材。 湖水从城墙外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然后分几路流入葱郁的山谷之中。这个湖对于杭州府的居民来说,既是他们的欢娱所在,也是他们的生财之地。 1.在中西方交流史上,200多年前的马戛尔尼访华,无疑是一重大事件,对中国此后命运影响深远,有关史料历来为国际学界所关注。 2.本书作者约翰?巴罗是马戛尔尼使团运送礼品的总管,后来协助斯当东写作了那份正式的访华报告,以后还担任了马戛尔尼的私人秘书,在使团访华问题上,他比一般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料。他也可能是对中国文化真正感兴趣的人。 3. 把乾隆盛世放在世界大历史中去看,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4.本书中关于文化艺术的记录,如茉莉花,因为作者偶然听到予以记谱,得以书面保留下来,并在欧洲流传,后来普契尼创作《图兰朵》,加以改编,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