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流失文物迷踪1
作者简介
牛宪锋,山东章丘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2002年参与创办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曾任总干事,一直从事中华文物流失的调查研究,追索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曾组织和实施多个流失文物追索和回归项目,例如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和龙门石窟佛造像回归。长期在古建、遗址、博物馆间工作,致力于探究流失文物的渊源、历史和流传,以及实现流失文物的复原。曾编纂《佛舍利五重宝塔》《唐鸿胪井碑》《大师之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梁思成》等;参与专栏《国宝档案》等。
内容简介
壹 文物流失第一案 1.庚子历劫 1840年庚子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两个庚子年间一甲子,整整60年,中国屡遭外敌侵略、剥削,一步一步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文物流失,是战争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历史的挽歌,文化的浩劫。正可谓,西风烈,枝残叶凋零;树将倾,根脉几欲绝。 中国文物流失,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劫掠、焚烧了圆明园,更是大规模文物流失的开始。1900年庚子国难后,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大量文物通过盗窃、走私等非法方式流失,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在万干流失文物中,哪一件算得上第一件呢? 2.从一个特例说起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1841年8月,英军第二次沿海北上,于10月13日占领宁波府城(鄞县治所,今宁波鄞州区)。据《鄞县通志》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兵踞城毁佛像,掳钟出海”。此“钟”,是原位于宁波天宁寺的一口铜钟。英军将天宁寺铜钟当作战利品运回英国,献给维多利亚女王。1844年,维多利亚女王将铜钟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图1-1)。 天宁寺铜钟上有铭文:“天灵禅寺(避讳道光皇帝旻宁,天宁禅寺写作天灵禅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钟面还铸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捐资信众姓名、108佛像和八卦纹等。最重要的是记录了铜钟的铸造者和铸造时间:“宁绍台兵备道周彦,知鄞县事舒忝受,绍城昌安门外易东木同男增贵铸造,大清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八月吉旦。” 天宁寺铜钟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铸成,两年后被英军掠去,在当时,铜钟还很新。 那么,它算是流失文物吗? 这里有必要简述一下流失文物的定义。流失文物专指因战争劫掠、盗窃、走私等通过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手段而脱离原址和原属国的历史纪念物。 就世界范围而言,文物流失的主要时间段,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到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200多年。 文物流失国,主要是在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中受侵略的国家,以埃及、希腊、中国、秘鲁等亚非拉文明古国为主,有30个左右。 文物流失的途径主要有三:战争中的劫掠;古董交易所引发的盗墓、盗掘、盗凿以及对文化遗迹的破坏;走私。 流失文物的类别,以不可移动文物和出土文物为主,例如壁画、雕刻造像、建筑构件、墓葬品、古遗址的出土器物等,还包括战争中被劫掠的古籍、文献、书画、古董艺术品等历史传承的古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藏有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这是在评说中国流失文物时经常被引用的一个数据。 这的确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文物,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它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或者说流失文物是海外藏中国文物的一部分,是个特例。自古以来中国有大量器物因文化交流和贸易而输出到很多国家,但这不属于文物的流失。当时代走到1840年这个关键时间点以后,世道逆转,中国古物以非法方式被交易、以非法方式被掠夺或走私到国外,这才是文物的流失。 判断流失文物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其本身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原址被破坏;其出境方式是非法的。以此作考量,天宁寺铜钟就是流失文物,是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掠夺而流失的第一件有代表性的文物。 当然,鸦片战争中,英军也盯上了诸多有着上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古物。当时,英国“复仇女神号”兵舰曾游弋于中国沿海并进入长江作战。1844年,伯纳德在伦敦出版《复仇女神号航行战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参战经历,其中提及英军士兵破坏古迹、占有古物的行为。比如在镇江,英军曾考虑将一座铁塔作为中国典型古物的标本,拆解后运回英国。“比起缴获的枪炮,这座铁塔无疑是更为精美和有价值的战利品。”英军按照惯例,以发现者郭实猎的名字命名此塔为“郭实猎塔”。 3.劫夺文物的模板人物 标志性的文物流失第一案,与郭实猎有很大干系。实际上,在历次中国文物流失的事件中,总不乏郭实猎这样的外国人:他们懂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风土人情,背后有政治、军事势力和资金的支持。很多精于此道者,无不是以研究和学术为名,行文化侵略之实。 德国人郭实猎,是个贯穿鸦片战争始终的人物,他集传教、走私鸦片、间谍、翻译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战前侦察情报、挑起事端来引发战争,然后随军作战,在战后又参与谈判拟订条约。在列强侵华的历次战争中,都不缺这样的人物,他们总跟文物流失有着或多或少的瓜葛。郭实猎“有幸”地做了文物劫掠的第一人,成为了模板。 跟郭实猎复杂的角色一样,他有很多个名字。早年在马来西亚传教时,他入籍当地的福建同安郭氏祠堂,于是有了一个中文名字,他在签名时写作“郭实猎”。因为翻译的原因,他又被称为郭士立、郭实腊、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等等。此外,他还有很多笔名和别名,根据福建、广东的口音来区分,总共有三四十个之多。鸦片战争后,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在香港的街道中,就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最初叫Gutzlaff Street,后来香港用汉语来命名街道,就叫“郭士笠街”,后来又改作“吉士笠街”。 郭实猎后来脱离了教会,于1831年加人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服务,以译员身份在鸦片船上工作,并以传教为名,在中国东南沿海贩卖鸦片和开展间谍活动。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赴任江苏巡抚,途中紧急处置、驱逐了一艘在上海的英国商船 “阿美士德勋爵号”,它实际上是一艘间谍船,在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调查贸易和市场情况,并测绘航道、绘制海图。 事后林则徐表奏道:“臣林则徐赴任过镇会晤,商及驱逐,所见相同。初八日抵任江苏,复加札飞饬速办。即据该镇道等报称……见沿海一带塘岸布列官兵,颇露惶惧。该船有胡夏米、甲利,略通汉语,即向巡船声称伊等并非匪人,因想求交易而来,今蒙晓谕,伊等已经悔悟,不敢再求买卖。现值风狂雨大,实在不能开船,只求俟风色稍转,即速开船回去等语。” 林则徐所奏胡夏米,即Hugh Hamilton Lindsay,是名字的音译,又名林德赛,是姓氏的音译,他是“阿美士德勋爵号”行动的负责人;甲利,就是郭实猎,是他教名Charles的音译。“阿美士德勋爵号”并未“俟风色稍转,即速开船回去”,而是在上海逗留多日后北上,经威海卫到达朝鲜,惊动朝廷。因处置不力,林则徐被“交部察议”,江南提督关天培被 “交部议处”。 没想到,几年后林则徐、关天培均调任广东禁烟,与郭实猎有了更直接的交集:开战。 当时英国制定的侵华策略,依据的就是郭实猎等人的情报。例如其中谈到,不能通过谈判来敦促清政府开放贸易,要用武力来胁迫;清朝军事薄弱,一千艘船的舰队敌不过一艘英国战舰。 1839年8月,林则徐下令驱逐在澳门的英国人,郭实猎逃往香港岛避难。9月4日,时任英国贸易总督的义律,派遣郭实猎到九龙向中方下书。此公函由郭实猎用汉语书写,要求中方向英国船队提供食物,否则英方将武力惩罚。交涉未果,英舰向广东水师开炮,广东水师和九龙炮台被迫还击。这就是九龙之战,由此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1840年7月,英军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8月16日,林则徐向道光帝奏报定海情形:“现闻该逆(英军)中有咭一名,伪作定海县官,其人能为华言,更需防其诡计。” 林则徐说的这个“咭”,系根据粤语发音翻译的姓氏,实际就是郭实猎。英军攻打定海时,他在第一批登陆部队中,随身带着安民告示。英军占领定海,郭实猎被任命为行政长官。 由此也可以了解到,郭实猎的随军翻译一职,工作范围其实非常宽泛,比如搜集情报、与中方交涉和谈判、筹措军需、安民善后、城市行政等等,事无巨细,都由翻译具体执行。 4.英军的“遗憾”:镇江铁塔 1842年7月22日,英军攻陷镇江。郭实猎在北固山甘露寺发现了一座铁塔,颇感稀奇,按照以发现者命名的惯例,称此塔为“郭实猎塔”。 郭实猎曾写过一本《中国简史》,所以他自认为通晓中国历史。他量得铁塔高度约为30英尺(约9米),并判断其历史超过1200年——对应为中国的隋代。而在欧洲,类似的铸造技术要比中国晚500年之久。实际上,中国在隋代时也铸造不出这样的铁塔,但铁塔的渊源是一座石塔,可以追溯到唐代。 甘露寺刘备招亲,那是传说。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会昌废壁》载:“唐李德裕镇浙西日,於润州建功德佛宇曰甘露寺。当会昌弃毁之际,奏请独存。因尽取管内废寺中名贤画壁置之甘露。” 唐代长庆二年(822年),李德裕外放出京任浙西观察使,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同时兼任润州刺史。为感念唐穆宗对他的知遇之恩,李德裕建甘露宝刹。长庆四年(824年)十一月,将上元县(今南京)长干寺阿育王塔佛祖舍利十一粒移置于北固山供奉,依照长干寺原有式样造石塔,次年正月建成、重瘗舍利。 大和三年(829年)正月,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二月十五日乙丑重瘗藏于甘露寺石塔下。这一年,李德裕被召回京,拜兵部待郎,并有望被推为宰相,但回朝不到十日,他又被排挤出京,外放为郑滑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李德裕任宰相。武宗灭佛,李德裕奏请,甘露寺幸免于难。 然世事难料,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 年)甘露寺被焚毁,石塔倾覆,但塔下埋藏的舍利安然无恙。宋代熙宁二年(1069年)舍利被再度发现,镇江太守王安礼主持在石塔原址造八面九级铁塔(图1—2),元丰元年(1078年)落成,重瘗舍利于塔下地宫。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铁塔因海啸倒塌,仅存须弥座和两级塔身,后重修为七级。这就是所谓的“郭实猎塔”的由来。英军打算将铁塔拆走运回英国,可谓煞费苦心。 杨棨(甦庵道人)《出围城记》载:“六月二十二日(1842年7月30日),伪提督往江宁所,留夷众,日捉数千人,拉甘露寺铁塔,疑其中有宝也。历久不动乃止。” 一次不行,几天后英军胁迫百姓又干了一次。朱士云《草间日记》载: 七月初一日(8月8日),夷人毁铁塔,夷人西上。甘露寺铁塔,创自李卫公(李德裕),明代为海风吹折重铸,已数百年物矣。至是夷捉民患毁之,掘深丈余,犹铁也,不得其根柢,乃去其顶,毁其相轮而止。 袁陶愚《壬寅闻见纪略》亦云:“是日夷至甘露寺,胁民人数百,使曳铁塔,塔不能倒,仅去其顶。”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英军怀疑铁塔下藏有宝物。其实铁塔下当真藏有宝物,只是劫掠者天不佑之。1960年(庚子年)我国在修复铁塔时,人们在塔基三尺半处发现了地宫,出土石函、金棺、银椁等,内有李德裕两次供奉、宋代再次重瘗的舍利700多颗,其中出自长干寺阿育王塔的11颗为佛祖舍利。 厉史记载果然不虚,幸哉英军没有挖到宝藏。但遭此劫难,塔刹失落不存,殊为可惜。 如《复仇女神号航行战记》所述,英军没有按计划运走铁塔,“不无遗憾”。但更遗憾的是,铁塔遭到了英军的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再也无法复原了。 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在他们看来,南京最引人瞩目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塔。他们在镇江的“遗憾”,在这里得到“补偿”。 殊不知,大报恩寺琉璃塔与镇江铁塔,即甘露寺塔颇有渊源。甘露寺塔供奉的佛舍利出自南京长干寺阿育王塔,大报恩寺即在长干寺旧址兴建。长干寺创自东晋,后世屡有兴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建八角九层砖塔,高二百尺,供奉佛顶真骨。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塔名改称圣感塔。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明朝永乐六年(1408 年) 慈恩塔毁于火中。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以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生母为名,在旧址建寺,“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 5.英军的战争“纪念品” 为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朱棣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248.5万两,历时17年,于宣德三年(1428年)完工,此时朱棣已晏驾3年多了。比较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此塔的北京紫禁城,工期才不过三年半。如此费时费工,可知琉璃塔的建造难度极大。 琉璃塔为八边形,共九层,通高78米,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城市建筑(图1-3)。张岱《陶庵梦忆》“报恩塔”文曰: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意,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欧洲人对大报恩寺琉璃塔并不陌生。与张岱同一时期,荷兰人吉恩?纽霍夫第一次图文并茂地将琉璃塔介绍给欧洲。1656年至1657年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商团从广东北上赴京,面见刚刚登基的清朝顺治皇帝。吉恩·纽霍夫是商团的文书兼纪事官,回国后出版了《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中国皇帝》一书,介绍了17世纪中叶清代初期的人文地理、风俗礼仪和特色物产,书中对琉璃塔大加渲染,极力推崇,使之成为欧洲人最为熟知的中国建筑,俗称之为瓷塔(图1-4,彩图1)。 安徒生童话《天国花园》中曾提到这座“瓷塔”:“东风说,我现在是从中国来的——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官员们在街上挨打;竹条子在他们肩上打裂了,而他们却都是一品到九品的官啦。他们都说:多谢恩主!不过这不是他们心里的话。” 随着声名的远播,欧洲人将“瓷塔”与罗马大角斗场、土耳其圣索菲亚清真寺、英国沙利斯布里石环、意大利比萨斜塔、埃及亚历山大陵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古世界的七大奇观。 当英军来到“瓷塔”前,或许有非常复杂的心理。1762年英国人曾仿照“瓷塔”,在伦敦建造起一座高达50多米的八角琉璃宝塔。曾经久闻其名,而今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而且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塔前,对英国人来说,要掠走一些宝贝,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复仇女神号航行战记》写道: 基于一种并非不自然的欲望,要想获取一些标本或遗物,作为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参观中国古都的纪念,导致发生了破坏瓷塔外观和内部佛像的情况。但后来瓷塔的主管僧人,或所属寺庙(大报恩寺)的僧人为此而抗议,这似乎有些夸张,可能是希望得到可观的补偿。事实上,很大一部分被带走的佛像是僧人自己卖给参观者的,这说出去可不好听。 破坏瓷塔、带走佛像之事,被清地方政府控诉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爵士,他的中文秘书正是郭实猎。璞鼎查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暴行再次发生。“确实,出于值得赞赏的目的以促使中国人更好理解,在当时情况下做出显得公正的行为,一大笔钱被付给僧人用以修复和装饰瓷塔。钱数远超其受损的价值。” 这可能是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最早记录,而且是当事人的亲历记。不管他自己认为琉璃塔上的装饰物和鎏金佛像是战争的“纪念品”还是“战利品”或购买的“不等价商品”,都不能掩盖英军对琉璃塔的野蛮之举,破坏古建筑的同时强夺了塔上的古物,这些古物是琉璃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最典型的文物流失(图1-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856年,大报恩寺被烧毁,琉璃塔被炸成瓦砾。这一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4年后,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将成为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的开始。 ★ 流失文物的失窃经历,海外流转的迷境追踪 ★ 追讨流失文物的曲折历程,作者亲历的事件始末 ★ 探索流失文物渊源、历史和流传,图文并举 ★ 专业的文物品鉴与赏析 ★ 精编精印的精品书籍,值得爱好者一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