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古诗词](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18/07/20200818075027912.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课本里的古诗词
ISBN: 9787521709483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唐诗选读”等课程。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主编。
[启蒙阶]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月亮,写思乡。它太著名了,就容易被人改着玩儿。比如相声演员郭德纲把它改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不过,这首诗被人改,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认认真真背了它,但其实你们背的不是原诗,而是被人改后的诗。 我们先把这首诗的常见版本,细细重读一遍。这里面有玄机,有奥秘。 首先,“床”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唐朝,“床”可以指一种凳子,供人坐,也可以指晚上睡觉的那个家具。总之它在卧室里。李白在卧室里看到了明月光,这时候他产生了一个想象,“疑是地上霜”,怀疑霜是不是下到我屋里来了? 稍微有点儿常识就会知道,如果你早上起来发现床底下有霜,我估计你就醒不过来了,早冻成冰棍了。外面再冷,霜下得再大,它在屋顶上,它在院子里,它怎么会下到床前来呢?所以后 世就有人怀疑,这个“床”字是不是有问题? 事实上,“床”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井栏,水井旁边那一圈围栏。这样一解释就合理了。李白不是在卧室、房间里,而是在外边的院子里,看到水井旁边有一圈月光,就好像撒上一层霜一样。这个解释好像很合理。但是诸位,你们摸着良心说一说,到底有没有去翻一翻李白的全集,看一看李白的原作到底是怎么写的? 这首诗我们通常是从语文课本里看到的,从各种各样的《唐诗选》里读到的。如果我们看《李太白全集》就会发现,怎么跟我们读到的不一样呢? 李白原来是这么写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就没问题了。李白说我在床前看月光,并没有说床前就有明月光。我站在床前,也许就站在窗户边上,看着外面庭院里铺满了月光,于是“疑是地上霜”,没有任何问题。这是第一个地方不一样。 第二个不一样是什么呢?李白写的是“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此处是“山月”,不是“明月”。 那么,是谁把这首诗改成“床前明月光”,改成“举头望明月”的呢?明代有个人叫李攀龙,也算是明代诗人里面很有名的一位了,他很擅长评点别人的作品。他编过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叫《唐诗选》,其中选了李白这首诗,然后他就顺手改成“床前明月光”,改成“举头望明月”了。 后来很多人就跟着错。他们选唐诗,没耐心,懒得去查,直接就从李攀龙《唐诗选》里抄出来,没去直接查找李白原作的那个版本。这么一错就错到了今天。 所以,这首诗的原貌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下面咱们面对这个原汁原味的版本,再好好读一遍。 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他要强调自己是在床前看,刚刚离开床,站在了床边。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动作呢?一定是睡不着觉,或者是半夜醒来了。为什么会醒来?题目里其实告诉我们了,“静夜思”。思什么呢?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了,“思故乡”。因为思念故乡,所以睡不着觉。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睡是睡着了,梦里梦回家乡,于是醒来了。醒来了心里难受,就睡不着了,起来转悠,就看到了庭院里的月光。 第三句“举头望山月”,“山月”和“明月”有什么区别呢?“明月”处处都有,但是“山月”可未必处处都有。“山月”对于李白而言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白年轻的时候,准备从四川老家出来,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的是峨眉山的月亮。这是要告别故乡的山川、故乡的明月。 等到两鬓苍白,距离去世不远的时候,李白又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给一位四川的僧人。这首诗的题目叫《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头四句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最后四句又说“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大家看,李白在他人生的青年阶段和最后阶段,都念念不忘他在故乡的峨眉山上看到的那轮月亮。 所以,“举头望山月”与“低头思故乡”之间,“山月”与“故乡”之间,呼应得更为自然,更能体现李白的特点。试想,在江南长大的人可能就不说“山月”了,要说“江月”了。所以,“山月”恰恰代表了李白的故乡。也许李白写《静夜思》的时候,窗户外面也有山。他看到山尖上挂着的那一轮明月,就想到了峨眉山的山尖上挂着的明月了。于是顺其自然“低头思故乡”了。 说完这首诗的原貌,我还得和大家强调一点:大家回头别跟老师 吵架去,说老师你错了,你们全都被骗了,李白的《静夜思》不是你 们背的那个样子!不要跟老师抬杠。为什么呢?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正确的态度。唐诗流传到今天,毕竟过去一千 多年了。在这一千多年里,很多唐诗在传抄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错 误,有时候是不小心抄错的,有时候是故意把它改错的。我们也不能 说改后一定是错的,也许和原作相比,二者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我 们一方面要知道诗的原貌,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它在流传过程中的种 种“变体”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所背诵的《静夜思》版本,恰恰是改后的“变 体”。它已经深入人心了,成为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了,成为约定俗成 的一首诗了。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既要尊重历史原貌,还要尊重约定 俗成,在此基础上,对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有更细致、更亲切的体 会,才是正确的求知态度。知道了真相,就立刻出去跟人吹牛、跟人 抬杠,那不是我们读这首诗的真正目的。如果你读懂了“举头”“低 头”之际的那一丝情绪的颤动,那么是“山月”还是“明月”,就不 重要了。 1. “这是一本我们一直期盼的书,一本值得推荐给孩子、介绍给家长的好书。”北师大教授王宁、康震,《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推荐。 谢琰老师对古典诗词的解读,精准、深入、生动、活泼,透彻而又具有感染力,以自己专业又生动的解读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古诗词学习拥有了别样的风景。这里没有泛泛而谈,更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深沉的教育情怀、独到的生活体验和满满的艺术才华。 2. 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谢琰为广大小学生量身定制100首古诗词解读,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诗词达人”。 3. 小学生应掌握的古诗词“全覆盖”。大学标准,小学趣味; 重知识,重审美;从易到难,从浅到深。 围绕课本中的古诗词,深入浅出,让小读者心领神会,再也不愁记不住诗词啦。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