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不是傻大个儿/小科学家训练营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到了三叠纪时期,地球上发生了一件怪事,原本 分散的 大陆越来越向赤道靠拢,最后所有的大陆连在了一起 ,人们 称其为“泛大陆”或“盘古大陆”。 当时,两极并没有陆地,海岸线也比今天要短得 多。气 候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在靠近海岸的地 方气候 比较湿润、草木茂盛。由于陆地的面积非常广阔,带 湿 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所以大陆中部的气候相 当 干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原本生活在海底的生 物和一些植 物也因为环境的变化慢慢灭绝了。 就在这时,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恐龙 。据说,它和 现在的爬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杨氏鳄”。 杨氏鳄是一种 很像蜥蜴的小型动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它 们逐渐演化成 了两支。一支是还保持着它们原本的样子,继续吃着 虫子的蜥蜴, 而另一支则进化成半水生的初龙。初龙最后又演变为 鸟颈类的主龙 和其他鳄类等,而恐龙就属于鸟颈类主龙下的一类新 生动物。 那个时候,耐寒的蕨类植物和苏铁类植物生长茂 盛,为恐龙 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一些似哺乳爬行动物 和原始的爬行 动物为了与恐龙争夺栖息地和食物而展开了激烈的斗 争。虽然当时 的恐龙个头还很小,数量也很少,但是相对于那些只 会爬行的似哺 乳爬行动物,恐龙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可以依 靠长腿大步前 进,快速捕杀猎物,并在危险靠近时迅速躲藏或逃离 现场。 就这样,恐龙在不断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并且 不断繁殖,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恐龙有多大呢? 尽管恐龙是以巨大的体形而著称于世的,但并不 是所有的恐 龙都巨大无比,有很多恐龙的体形和人的体形差不多 。但平均而 言,恐龙还是比古今任何的陆生动物都要大。 我们最熟悉的霸王龙就是恐龙世界中的“重量级 人物”。它不 仅是有史以来体形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而且是 白垩纪晚期 最凶残的动物。成年霸王龙的体重可达6吨左右,直 立起来高约 4.5米,身长约12米。它有一张宽约1.2米的血盆大口 ,一口能 吞下225千克的食物。嘴里布满的那些参差不齐像匕 首一样的牙 齿能咬穿猎物的骨骼。 虽然霸王龙很是惊人,但它却不是最长的恐龙, 世界上已被确 定身份的体长最长的恐龙是梁龙。它是一种以树叶和 蕨类植物为食 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梁 龙完整的骨 骼长达27米,比一个网球场还要长,仅仅脖子就7.8 米长,这使 得它可以吃到大树顶端的叶子。 除了这些“巨无霸”外,还有一些“小精灵”, 如嗜鸟龙和美 颌龙。嗜鸟龙的身体还没有一只山羊大,最明显的特 征就是头顶上 有一个小型头盖。它体重很轻,具有超常的视觉能力 ,不仅能快速 追捕猎物,还能迅速辨认出奔跑或躲藏在蕨类植物及 岩石下面的蜥 蜴和小型哺乳动物。美颌龙比嗜鸟龙还要“袖珍”, 全长约60厘米, 有着轻巧的脑袋、灵活的脖子和像鸟类一样细长的身 体,一 除去长长的尾巴,身体也不过母鸡般大小。 你知道恐龙饿了吃什么吗? 恐龙的体形如此庞大,吃什么东西才能维持它们 的生活呢? 原来,恐龙的口味并不一样,它们有的喜欢吃肉,有 的则喜欢吃 素,还有的既爱吃肉也爱吃素。 在恐龙生活的那个年代,气候温暖,除了一些耐 干旱的银杏 种子蕨类、苏铁以及拟苏铁类植物外,在靠近赤道和 干燥的地区出现了斑点松和苏 铁林,而在靠近海岸的湿润地区则密布着木贼类植物 。 这些植物为植食性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植食性恐 龙又为肉食性恐龙提供了食物,就这样形成了一个食 物链。 那么,如何辨别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呢?一 般肉食性恐 龙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嘴巴较大,长着又大 又弯的利牙。 它们都要靠后肢行走,并支撑起整个庞大身躯的重量 ,因此行动 速度不是很快,主要以其他的恐龙为食,有时也会吃 动物腐烂的尸 体。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多平而直,没有锯齿,只能上 下相对的挤压 切割,把枝叶弄碎,有些则直 接把树叶吞进肚子里,慢慢 消化。P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