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环境保护史料编年(第3辑2009-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丛书

云南环境保护史料编年(第3辑2009-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丛书
作者: 编者:周琼//邓云霞//汪东红|责编:任晓刚|总主编:周琼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32.72
折扣购买: 云南环境保护史料编年(第3辑2009-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丛书
ISBN: 978703066157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云南环境保护史料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史料
  一、昆明“救活”极度濒危植物
  2009年3月12日,全球仅剩4株的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经植物专家的极力抢救,已成功培育出千余株幼苗,漾濞槭回归自然将成为可能。
  据专家介绍,漾濞县地处云南省的核心地带,是众多国家级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的原生地。一开始发现的“漾濞槭”只有4株,就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坡马鹿塘村民的自留山、核桃林地边或中间,种群小、结果率低、个体分散,其受威胁等级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价为“极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008 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决定联合对漾濞槭采取保护行动,双方拟定一方面进行就地保护;另一方面进行迁地保护,进行嫁接繁殖和种子繁殖,增加和恢复其种群数量。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支持下,从 2007 年开始实施的“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和雷波槭的迁地与就地保护”项目,引起了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对漾濞槭保护的重视,拟在自然保护范围外的漾濞槭产地建立保护小区。
  经调查,在漾濞彝族县只有13户人家的小村庄里有4株漾濞槭,2008年有2株没有结果,通过人工授粉,最大的那棵漾濞槭结果较好,收获了很多种子。2008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获得了漾濞槭种子,考虑到北京的气候条件,以及昆明植物园在槭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达成协议,在昆明植物园协助开展漾濞槭的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工作。
  接到项目任务后,昆明植物园的高级实验师对采集到的漾濞槭种子进行了一系列多个水平的萌发处理试验,终于种子开始萌发了,长出了两片细长的嫩芽。在北京、昆明两地植物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成功培育出漾濞槭幼苗千余株,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未来的物种回归自然奠定基础,从而为实现种群人工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云南濒危鱼类——星云白鱼重回自然
  2009年9月17日,云南省玉溪市水利局池塘驯养的濒危鱼类星云白鱼获得重大成功,池塘存活亲鱼980尾,培育6—10厘米的鱼种3万尾,星云白鱼重新“回归”百姓视野。
  星云白鱼是云南省特有珍稀鱼类,产于星云湖,个体小,俗称“真白鱼”,是星云湖的特有鱼类,形似抚仙湖的抗浪鱼,与之称为姐妹鱼,但鲜甜之味胜于抗浪鱼,历来被当地人民视为鱼中之上品。其分布区很狭窄,仅分布于星云湖,就连与星云湖有天然渠道相通的抚仙湖也未发现星云白鱼。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其生存环境遭受重大破坏,种群数量极少。现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成为濒危鱼类 。为了保护这一优良水产品,相关部门于2005年选择星云湖东岸星云白鱼产卵较集中的大凹跳鱼沟,建立了星云白鱼种群恢复试验站。2006年开始收集星云白鱼亲鱼,进行池塘驯养。2007年,星云白鱼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据玉溪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准备在星云湖人工放养星云白鱼苗种,并在水库、坝塘、池塘推广养殖,星云白鱼正在重回大自然。
  三、湄公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机制研究项目启动
  2009年10月初,世界混农林研究中心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湄公河上游多功能景观生物廊道碳贸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机制研究”在中国、泰国、老挝、越南、缅甸展开。
  该项目拟在5个国家共选择6个(其中中国西双版纳2个)研究地点,通过在湄公河上游地区开展对生物多样性和碳增量的调查,形成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及碳增量的评估方法,从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机制。该项目实施期限为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承担的项目点设在易武乡麻黑村,项目经费为7.8万欧元(约合78万元人民币)。项目合同签订后,首批经费已经到位,研究工作进入调查阶段。
  四、云南发现两个鱼类新物种长有吸盘喜欢激流
  2010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整理采自于李仙江流域的华吸鳅鱼类标本时,发现了两个新物种,并命名为李仙江华吸鳅和大口华吸鳅。
  新发现的两个物种采自李仙江流域,位于普洱市江城县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的交界处。
  据陈小勇副研究员介绍,早在 2003 年,因为要建设土卡河水电站,研究人员到李仙江流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调查。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陆续在李仙江流域采集了几批鱼类标本,当时就发现华吸鳅似乎有所不同,可能涉及多个种类。但当时由于没有开展相关研究,这批标本就一直存放在标本馆里。
  近年经过仔细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该区域其实存在有 4 个迥然不同的物种,它们在口部结构、体色、侧线鳞数目、鳍条数目等方面差别极大。经过与已报道过的华吸鳅物种进行详尽对比后,研究人员确定其中有两个为新物种——分别命名为李仙江华吸鳅和大口华吸鳅,一个为新纪录种——多斑华吸鳅,另一个为越南华吸鳅。
  陈小勇表示,新物种的发现对认识云南鱼类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爬鳅类的分类、进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五、昆明市110只野生动物放生西双版纳
  2010年8月14日,昆明市副市长周小棋及市林业局有关人员一行专程前往西双版纳将昆明市收养的110只野生动物进行野外放生。
  据昆明市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主任王伟介绍,这次放生的野生动物主要是分布在云南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及云南省重点保护的动物,共19种110只(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蜂猴19只,国家二级保护的鹰类3种3只、隼类1种1只、龟类1种2只。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对野生动物活体,凡适宜在原产地生存的,应在原产地选择适应的地点进行放生。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将收容救助的野生动物经过精心医治和管护,并通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对动物进行环境适应性放生鉴定,同时经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进行疫病检测后,放归大自然。
  据悉,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云南省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等也参加了此次“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活动。
  六、云南省4年拯救1300多头野生动物
  2006—2010 年,云南省花费近 300 万元经费,共收容拯救野生动物 1300 多头(只)。2010年,云南省实行野生动物肇事由政府补偿转为商业赔偿的模式,较好地保护了野生动物,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主动防范能力,减少了人员伤亡。
  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同时,云南省也是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和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最为繁重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至 2009 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1处,总面积298.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7.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4处,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站30个,鸟类环志站6个,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推进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云南省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形势严峻。
  据云南省林业厅介绍,从2006年开始,财政部每年安排云南省500万元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经费。从 2008 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又将云南省列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试点省份之一,每年安排试点经费,进一步提高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比例。据统计,2000—2009年,全省共筹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经费 9666 万元。每年有 4 万余农户从中受益,切实解决了受灾农户因野生动物危害而出现致贫返贫的问题。2010 年,云南省将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地域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扩大到普洱市,试点动物从亚洲象扩大到野牛、熊、猕猴、蛇类和野猪等所有国家级、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等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州(市)。这种模式将使补偿标准提高,使野生动物伤人赔偿由原来的五六万元增加到20万元。
  2010 年,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较为成功,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受灾群众已从保险中得到了实惠;保险的赔偿标准比政府补偿标准有大幅度提高;广大受灾群众及时得到赔偿。
  七、大理鹤庆发现200多只国内罕见珍稀物种“紫水鸡”
  2010年12月14日,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鹤庆县草海湿地观察到200多只国内罕见的珍稀物种“紫水鸡”,据查证这是截至2010年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紫水鸡种群。
  紫水鸡除了尾下覆羽为白色,通体几乎均为蓝色和紫色,有人誉之为“世界最美丽的水鸟”。紫水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鸟类红色名录,科学界一度以为其在我国已经灭绝,但近年来在云南、湖北、海南等地发现了紫水鸡踪迹。
  2010 年 12 月上旬,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鹤庆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组赴鹤庆县草海湿地进行调查,在湿地内观察到200多只紫水鸡。项目组根据生境和紫水鸡可见性初步估计,鹤庆草海湿地范围内的紫水鸡在500只以上。据湿地管理人员介绍,紫水鸡于 2007 年首次来到鹤庆草海,此后从未离开,一年四季都在草海繁衍生息,已成为鹤庆草海湿地的留鸟。
  项目组在鹤庆草海调查期间,还两次拍摄到了白天鹅,项目组认定其为在云南省从未记录过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此外,项目组还在湿地中观察到赤麻鸭、白骨顶、灰雁、秋沙鸭、大白鹭、针尾鸭等 60 多种鸟类,在如此小的湿地区域观察到鸟类种类之多、密度之大、数量之巨、距离之近实属罕见。
  鹤庆草海湿地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面积达4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越冬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退塘退田还湿地、湿地清淤、水质净化、湖滨带修复、核心区四至界定及环湖公路建设等工作。通过保护和治理,草海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得到恢复。
  八、禄劝176株古树建“保护档案”
  截至2010年年底,禄劝县将县城规划区内的5个古树群、176株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进行保护规划,并完成建档、建册工作,打造了独特的县城园林文化特色。
  5个古树群、176株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共有9科、11属、15种,包括黄连木、滇朴、皮哨子、滇润楠、香叶树、清香木、栓皮栎、滇合欢、毛叶柿、金江槭、黑弹朴、麻栎、云南木樨榄、云南油杉、香油果等。禄劝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周力勇表示,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树名木,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活文物,记载着文明进步,是造物主对城市的慷慨馈赠,也是城市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禄劝县始终把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委托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完成了县城规划区内5个古树群、176株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规划,并将176株古树建档、建册。
  为了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禄劝县还专门建立了古树名木跟踪管理体系,对每株古树名木按照“一编号、一树、一照、一卡”进行登记造册,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同时,禄劝县还划定了保护范围,依据《昆明市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的相关规定,将古树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内划为保护范围,古树后续资源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内划为保护范围,而古树群的保护范围则根据古树群周边环境据实划定。
  同时,禄劝县还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为古树名木挂上保护牌,明确责任人,组织专人负责对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枯枝等日常工作,并与农户、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养护责任,养护方法和标准。此外,禄劝县还在病虫害多发季节,派出专家组,对挂牌古树名木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据了解,禄劝计划于 2012 年全面完成县城规划区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的相关工作,使县城规划区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工作进入规范化、日常化。
  九、昆明鸟类逐年增多已达200多种
  2011年4月16—22日,是全国第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