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追忆我的父亲 序 清明节,我与大哥大姐 老姊妹六人以及孙辈十多人 ,相约回到老家宁夏中宁, 去南山给父母扫墓上坟。 在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 ,我们摆满了各种供品。儿 女孙辈两代人跪在供桌前, 怀着崇敬的心情十分笃诚地 给父亲和祖宗三代先人上香 、焚烧纸钱、破散供品、泼 汤、磕头。 “爹啊!妈呀!”大姐的 哭声,引出我们的热泪。我 拿出准备好的油漆和毛笔, 在父亲和母亲久经风吹雨淋 已很模糊的碑文上,细心涂 写着。父母前辈生平,走过 的艰辛、坎坷、悲惨的人生 路,点点滴滴浮现在我的脑 海。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 每到晚饭后,我们姊妹几个 围坐在三间大屋炕上摆放的 小炕桌边,在桌上一盏支得 很高的煤油灯下,听父亲讲 家史和他坎坷的经历。有电 灯的时候,添了大嫂和侄儿 侄女几口人,三代十几口人 每晚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故 事,讲做人处事的道理,这 个习惯延续了很多年。父来 经历的故事情节,惊险曲折 ,扣人心弦,带有传奇色彩 ,我们听得入迷。尽管过去 了四五十年,但至今我仍有 所记忆:逃难路上历经磨难 ,家破人亡;到老区打工要 饭,贵人帮扶,成家立业; 回家乡探亲身陷囹图,恩人 报信,贵人骑马持枪劫狱, 死里逃生;回家乡报答乡亲 ,单干创业;入社建公不堪 回首;人民公社当队长勤劳 吃苦,为民谋利有口皆碑, 遗志永昭。 我的家乡中宁县有“塞上 江南”之称,黄河从腹地穿 过,引黄灌溉,土地肥沃, 旱涝保收,是名扬天下的“ 中国枸杞之乡”。然而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军阀 马鸿逵统治宁夏,“抓兵”“ 抓权”“刮钱”,给人民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百姓民不聊 生,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的生活。连年征兵致使宁 夏农村失去大量青壮年劳动 力,大量耕地无人耕作,田 园荒芜,城市凋敝,经济落 后,宁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 言。当年有这样的民谣:“ 房子是招牌,田是累,养下 儿子是催命鬼。”马鸿逵在 宁夏暴政征兵,让诸如此类 的民谣在当时的宁夏流传。 “房子是招牌”意思是房子没 有用,为什么呢?有两层意 思:一是男人们都被抓去当 了兵,留下房子没人住;二 是一些人为了不当兵,举家 逃跑。“田是累”说的是税收 ,与之相伴的还有这样一句 顺口溜:“打了粮平分呢, 养了儿当兵呢。”老百姓一 年到头的田地收入,有一半 以上被收走了,当然累,甚 至是干了也白干。“养下儿 子是催命鬼”这话很好理解 ,即生下儿子,就得去当兵 ,不去就得受到上面的各种 整治与惩罚,要小命是轻而 易举的。男人们走了,女人 们活下去不容易。我们家乡 中宁县的叶光彩老先生写过 一篇短文《公鸡拜堂,斗桩 代郎》,说的就是中宁因为 暴政征兵而盛行的这样一种 “风俗”:许多家长给儿子找 到了对象,但儿子被抓当兵 了,一去不回,到了婚期, 姑娘只好和公鸡拜堂。一只 公鸡在当时的社会充当了男 人,扮演了新郎,到了晚上 ,公鸡得回窝,人们就把一 口袋(宁夏百姓当时用的口 袋细长,高度近于人的身高 )豌豆立在屋角,披上衣服 ,戴上帽子,权代新郎。此 后,姑娘辫子被挽成髻,向 人们证明自己已经出嫁,她 们只能独守空房,苦等被抓 当兵的丈夫。为此,民间艺 人编成小曲传唱:“这么大 的窗子这么大的门,这么大 的姑娘不嫁人。不是爹妈坏 良心,实在找不到年轻人。 ”这些都是宁夏老百姓对马 鸿逵的血泪控诉。 父亲一家娘母四人被逼 上了绝路,若不逃,只有死 路一条。 求生是人的本能。然而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父辈你挑担 我推车,踏平坎坷求生存, 追求幸福向未来。父亲和二 爹被马鸿逵抓去当了兵。听 说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到达陕 北,宁夏南边的陕甘宁边区 和中宁是两重天——劳苦大 众翻身得解放。先辈们怀揣 着梦想,凭着超强的胆识和 求生的欲望,向着太阳升起 的方向逃命,最终到达了革 命老区甘肃环县。 大哥几次提起,1970年 和1976年,父亲带他骑着 自行车,两次沿着父亲当年 的逃难路线,去父亲的第二 故乡,去他和大姐、二姐的 出生地——甘肃环县朱家山 蔡家峁,看望并答谢当年逃 难落脚,帮扶父辈们渡过难 关的乡亲贵人。那几年环县 遭遇旱灾,收成不太好,父 亲和大哥临走时,乡亲们依 依不舍,抓住父亲和大哥的 手久久不松开,还把两袋粮 食放在自行车上捆牢,反反 复复说:“当年我们欠你们 钱,你们回中宁老家把粮食 物品寄存在我们家里,多年 不来要,这点心意一定要带 上啊!”他们送父亲和大哥 几里地,才依依不舍地招手 离去。 1970年到1976年,是我 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每每 说起,大哥感慨不已。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