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选编(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选编(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作者: 万仁德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9.9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选编(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6047

作者简介

万仁德,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湖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武汉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研究及实务督导,2015年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社会工作)计划”。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系列教材《社会工作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持编写《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 2170-2023)。

周小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社会工作师。长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研究及实务督导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王志武,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干事、研发部部长,社会工作师,武汉市“最美社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13年,在国家、省、市各级平台发表多篇文章和服务案例。

内容简介

第四篇 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一 叙事疗法介入进食障碍患者康复个案

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桃子(化名)是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经医生诊断为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患者,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平台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在此之前,她已经遭受由于进食障碍带来的身心双重伤害长达1年零8个月。本案的服务对象类型属于主动求助型。服务对象在某次浏览微博时,看到了社会工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若干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原理和成功案例分享的信息,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强烈兴趣,并通过微博的“私聊”功能与社会工作者取得了联系,询问自己的情况能否请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以帮助她走出目前进食障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在确诊为进食障碍后,尝试了西药控制、不定期心理咨询等治疗方式,但都疗效甚微,即便有所好转也较快出现反弹现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本团队的其他成员协商,初步认为可以对其进行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并决定通过与桃子会谈来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进程

二、分析预估

在 “以瘦为美”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身材严重不满,采取了饮食控制的方式进行减肥。服务对象于2019年12月底出现节食、暴食和催吐等极端饮食行为,2020年3月经临床确诊为进食障碍。确诊后,服务对象深受进食障碍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困扰,主要包括:故意限制自身能量摄入或发作性大量进食,陷入节食/绝食—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伴随着各种身体机能的下降,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对自己的身材样貌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并常有抑郁、焦虑和强迫等精神症状。因此,本案需要帮助服务对象达到的初步目标如下。

生理层面:停止异常进食行为,走出节食/绝食—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在临床诊断中恢复身体的各项机能指标。

心理层面:摆脱抑郁、焦虑、暴躁等不稳定情绪,提高自我评价,恢复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层面:重建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者在进一步收集与分析桃子的相关信息后发现,桃子的进食障碍不能简单被视为个人的问题,而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需要被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加以分析和解构,故采用深受社会建构论启发的叙事疗法作为本案的实践框架。

目前针对进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模式大多以心理学和医学学科为基础,现有研究表明此类治疗方法的成效有待提升,且往往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个体心理层面的分析上,关注暴食或厌食带来的焦虑、恐惧等内在情绪,未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进食障碍的影响。有学者在对进食障碍的成因进行分析后认为,除了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对进食障碍的成因做出了重要的解释:比如社会文化中“以瘦为美”的观念对年轻人价值观的侵蚀,大众媒体对“节食”“减肥”“塑身”行为的频繁报道,以及家庭功能的失调,等等,都是进食障碍的重要成因。因此,在讨论进食障碍的成因以及干预措施时,不能将进食障碍简化为个人的心理问题,否则容易为服务对象贴上负面的标签,忽视他们潜在的能力。

叙事疗法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理解自我角色的框架,这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进食障碍的干预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叙事疗法注重问题对人的影响,通过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力、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动性来解决问题。叙事疗法的整个逻辑框架可以表述为:对现有叙事的抵抗—解构—建构—用全新的叙事代替旧的问题版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找到个体的自我认同,最后将全新的故事版本真正内化,以巩固叙事疗法的效果,让服务对象彻底摆脱问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