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精)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而却恰恰 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 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彻底说起来,欧洲 人生活于温暖适当的公寓而享用奢华之摩托车,其适 宜于生存,远不如中国农夫之住居低矮而不知消毒之 茅舍中。凶恶系天然生存于婴儿与野人天性中之品性 ,也不是退化之征象,倒是畏惧痛苦,才真是退化之 标志。一条狗倘只知道吠而不会咬,常被牵引遨游于 市街,给妇人们当做玩物,这种狗只能算是一条退化 之狼。就连具有约克·邓姆赛(Jack De Mpsey)式 之勇猛,亦不足在竞技场之外自夸人类之光荣,他只 能矜傲其工作之力量而享受舒适之生活。就是进化比 较高等的几种动物,它们的身体组织,具备较为敏感 而精密之机构,更具有特殊技能与较大之生活力,而 且有比较优良之意志,此等动物亦非必尽属壮健与清 洁之动物。体格及品行健全与否之真问题,人类与一 般动物无异,乃在于他的工作之能力怎样,他怎样善 于享乐其生活,并他的怎样适宜于继续生存。 观夫眼前的自然环境,就很可以明悉数千年来文 化生命所生种种效果的明显痕迹。中国人民业已使其 生活适合于其社会的文化的环境,而此环境所需要者 ,为一种持续的精力,一种抵抗的、消极的力量,因 此他已丧失了大部分智力上、体力上之进攻和冒险之 才能,此种才能本为原始森林中祖先生活之特性。中 国人发明炸药之兴致至为幽默,他利用此种发明物来 制作爆仗以庆其祖父之生辰,仅此一端,可知中国人 之发明力,乃系沿和平之路线而进行着。在美术上工 尚精细过于活泼的笔触,盖出于活力较弱而性格较为 温和的本性。在哲学上他的爱尚情理过于攻势的辩论 ,真可由他的圆颐而轮廓浅平的脸蛋儿见其特征。 轻视体格上之勇武和活动,并普遍地怠于奋斗生 活,密切地影响于体力之退化。城市中之布尔乔亚阶 级,感受此种影响尤为显著。这样的情形,倘遇拥挤 于街车中或举行竞技会,彼时欧洲人与中国人比肩而 立,则更易观察。不卫生之生活方式与饮食过量之习 惯,说明中国布尔乔亚阶级何以多具萎垂之肩膀与无 神之目光的外形,欧洲学龄儿童与中国学龄儿童之先 天的差异,亦属很易明了。在运动场上,总可以发现 欧洲父亲或欧洲母亲所生的孩子,他的敏捷、活泼和 体力的充盈,一切皆较为优越;而忍耐力和学艺比赛 则较为逊色。 许多住居上海的外国寓公,对于中国友人的冷落 生疏的态度,无不诧异。彼等同未知中国人不耐作费 力之长谈,而于应用外国语言时为尤甚。是以凡中西 合伙的伙伴,不论婚姻上或商业上的,辄中道而分离 。其故盖缘于欧洲人之不耐华人迂缓舒徐,而华人则 不耐西人之躁急好动。从中国人之眼光观之,美国爵 士乐队指挥之摇膝颤动,和欧洲人在船舶舱面上带跳 带跑的大步走路法,简直可令人笑痛肚皮。 蒋先生和宋先生是稀有的例外,其他中国政治领
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恼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须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书籍目录
赛珍珠序
自序
上部:基本要素
导言
章 中国人民
一 南方与北方
二 退化
三 新血统之混入
四 文化之巩固作用
五 民族的童年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
一 圆熟
二 忍耐
三 无可无不可
四 老猾俏皮
五 和平
六 知足
七 幽默
八 保守性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一 智慧
二 女性型
三 缺乏科学精神
四 逻辑
五 直觉
六 拟想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
二 宗教
三 中庸之道
四 道教
五 佛教
下部:生活
导言
第五章 妇女生活
一 女性之从属地位
二 家庭和婚姻
三 理想中的女性
四 我们的女子教育
五 恋爱和求婚
六 妓女与妾
七 缠足的习俗
八 解放运动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 公共精神的缺乏
二 家族制度
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
四 特权与平等
五 社会阶级
六 阳性型的三位一体
七 阴性型的三位一体
八 乡属制度
九 “贤能政府”
第七章 文学生活
一 文学之特性
二 语言与思想
三 学术
四 学府制度
五 散文
六 文学与政治
七 文学革命
八 诗
九 戏剧
十 小说
十一 西洋文学之影响
第八章 艺术家生活
一 艺术家
二 中国书法
三 绘画
四 建筑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一 日常的娱乐
二 居室与庭同
三 饮食
四 人生的归宿
媒体评价
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忠实、钜丽、完备、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Pearl Buck)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还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 TF.Opie 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