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作品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移民、移民 卢兄:你好! 很高兴又一次收到你的长信,谢谢你和朋友们的关心 。每次来信,你总是提出不少问题,问到我们在美国到底 生活得如何;问到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到底有着 什么样的自由;这自由又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问题实 在不容易回答,这也是每次回信我常常绕开这些问题的原 因。但是,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了,了解得多了,体会也 一点一点深起来。几年生活下来,我觉得,也许现在,我 可以在信里给你聊聊美国了。 在美国的华人移民有新老之分。老移民是上一世纪或 更早来这块土地上谋生的。以从福建、广东来的为多数, 修铁路和淘金就是他们的历史业绩。以后,则像所有其他 国家来的移民一样,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些经营,美洲 大陆上,中国饭馆也就是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一地。至 今,这些老移民的后代(戏称为ABC—America BornChinese,即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已经融入美国社 会,与其说是中国人,还不如说是美国人。 新移民多数是近几十年来从台湾和大陆来的留学生及 其家属,台湾来美国的移民风要比大陆的早刮几十年,几 十年下来都已经基本立足了。最嫩的还是近十几年来从大 陆来的留学生。尽管时代不同,新移民和老移民一样,要 扎下根来都有一番数不清、道不明的挣扎拼搏。说是闯荡 曼哈顿闯荡得自我感觉良好者,确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对于华裔新移民,最常见的道路还是读书。在大学里读 出一个或数个学位,直至可以找到工作为止。有了一份稳 定的技术工作,这就算是成功了。还有一部分人,是拿的 短期签证过了签证期的,这样,只能在中国人圈子里找一 份低薪工作。所以,对于新移民,就其绝大多数而论,若 谈及衣食住行,所谓汽车洋房等等,大致都不亚于一般的 美国民众,要说好好品一品自由的滋味,许多人大概还没 顾得上。 高等学府里,也有一些专学政治法律或社会制度的学 者,也许,他们也难于不知如何向国内的学术圈外人开口 ,因为听众若是对美国历史不甚了了的话,要向他们解释 清楚专门的理论,也实在很吃力,得不偿失。大概正因为 以上情况,至今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向国内普通人介绍 美国社会一般百姓生活中的法律、政治情况的书籍。所以 ,你的问题问得很自然:美国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啊? 我也不敢说已经品出美国自由的滋味来了。我来美国 后没有再进过大学的门槛,尤其是刚来时尚有语言障碍, 甚至还不能从书本上去了解我已经生活其中的社会。同时 ,我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最普通的美国人中间,大多数还是 颇为底层的美国人。所以,我也许没有资格从理论上系统 地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可不要因此就不读我的信。我作 为这里一个最普通的人,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一 些对美国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一 定也会像我一样,时而大惑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最后没 准就能品出一些滋味来了。 要下笔谈美国,确实非常犹豫。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旅 美人士写的感想,他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好像有一肚子 可写的,体会特多,可是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参不透 ”,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因为一深入进去,你就会看到, 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美国的真实,都比观光两个月的旅 客眼中的美国,要复杂得多。 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背景 非常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实际上非常深。 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才发现,美国人是多么地不了解中国, 尤其是普通美国民众,他们想了解中国的热情,远远比不 上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好奇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 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感觉自己已经 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了解了美国,大致对美国应该 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了。跑来一看,居然全然不是一码 子事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非常 受欢迎的小品,表演了一个中国父亲给在美国的留学生儿 子打越洋电话。这位当父亲的掷地有声地在电话里对儿子 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 !话音一落,下面激动的观众席上,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 共鸣的掌声。这个场面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大陆已 经有相当多的“游子”在美国留学,他们在餐馆打工的情 况非常普遍,他们向自己的家人抱怨在餐馆受到不公平待 遇的也很多,由于心疼儿子而产生对美国人愤愤不平的家 长及其亲属,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定的舆论。(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