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作者: (美)萧邦齐|译者:易丙兰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5.60
折扣购买: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ISBN: 9787203097266

作者简介

萧邦齐,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亚洲史德勒讲席教授。有大量中国史著作和教材问世。其著作有:《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ood Road: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荣获1997年度列文森**史学著作图书奖;《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等。

内容简介

这种离奇的吃人肉细节的描述警醒我们,冯振华 在此段回忆中所记得的极有可能是他母亲告诉他的— —当年他年仅六岁。尽管他可能对某些创伤性事件或 连绵的磨难记忆犹新,但他的记忆可能一直依赖于别 人所述,其母亲肯定想用这件事向儿子和家人表明她 是个德行高洁的妻子。 冯父死后,冯母和三个孩子——冯振华和两个姐 妹(一个14岁,一个4岁)回到距离崇福镇几公里远的 夫家。虽然冯振华的祖父已经去世,但祖母和两个婶 婶仍住在那里。冯振华的父亲是长子。冯振华的二叔 在上海绸厂工作,战争爆发时,他——既有趣也可能 一开始是莫名其妙——跟随厂里同事而不是与妻子一 道撤退到安徽。然而,这一选择可能正突出了社会学 家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关于中国婚姻的论述,他指 出,夫妻之间缺乏亲密关系(特别是感情上的亲近), 有情有意的是在**和同年龄的群体中。冯振华的三 叔在离老家30英里远的一家嘉兴酱酒厂做工,这个距 离太远,没法正常通勤往来。不过,战争一爆发,他 就回了老家,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待在一起。战时的选 择仓促拼凑或(*雅致地说)组成了一个新家庭。这个 家庭里面包括一个成年男人,一个祖母,三名妇女和 五个孩子(年龄从2岁到14岁不等)。战争和危机带来 了新的社会组合,改变了旧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冯振华的祖母和两个婶婶带着两个堂弟妹一起 生活时,显然是女人当家。三叔回家后,整个局面为 之一变。作为家里的成年男人,冯三叔认为祖宅太靠 近沪杭铁路,留在老家太过危险。他坚持(当然,他 独行其是并成功了)全家搬到离祖宅西面22公里外的 永秀乡。对于他为何要选择永秀乡以及他在那里有什 么关系,不得而知。不过,*终事实证明这非明智之 举,永秀乡和附近一带饱*强盗的骚扰。侵华**的 到来如同台风,催生了诸多如同龙卷风般的小强盗团 体。这些为非作歹的团体(用中文的说法即“土匪”) 趁乱偷窃打劫。在杭州湾的海宁县,大量难民从县城 逃到镇上、乡村和西边的山区后,一伙盗匪打劫了硖 石港。后来,他们又被地方保卫队打退。 永秀乡的土匪尤其暴力。据说,晚上经常能听到 *声混合着哭喊声。冯振华一家寝食难安。祖母埋怨 冯振华的母亲把家搬到强盗窝里——这是个不合逻辑 的推论,但又是个符合传统家庭动力学的反应。冯振 华说他的母亲整*以泪洗面,在强盗窝里避难显然并 非逃难之旅的目的(冯振华的母亲认为离家太远,不 应搬到此地)。 当时,**的船天天挤在附近的大运河里。冯家 讨论,如果要搬家的话,哪里*容易找到船只。冯母 天天去河边寻找渔船,好不容易联系到有专门运送难 民的船只,其上装有渔网做掩护。付了船费后,冯家 第二天晚上启程回老家。当他们途经崇德北门外的茅 桥埭时,被桥上的****队拦住了。一开始冯家以 为对方是要强行征用这艘船做*用。对于坐船的百姓 而言,这是普遍而又**现实的恐惧。士兵们在冯家 的行李里翻来翻去找钱。要注意到,大战在即,正常 的社会秩序已陷落,这种光天化*之下的抢劫是很可 能发生的事。冯家的钱都分藏在几个成人身上——这 是个很可能因搜身而被挫败的战略。两个婶婶在行李 中的衣服里藏了点私房钱,都被士兵们拿走了。不过 ,冯家还是回了老家。 P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