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归元文库
作者简介
江味农(1872—1938),名忠业,一名杜,号定翁,法名妙熙、胜观。江苏江宁人。幼读儒书,曾中乡举。1918年开始信仰佛教,听谛闲讲经。曾赴*本学东密,归国后在沪、杭、湘、鄂等地弘扬佛学。1931年任上海省心莲社社长。整理有谛闲讲《大乘止观述记》;著有《金刚经讲义》印行。
内容简介
今亦无庸深谈宗趣,详引教义,片言即可判其与 西人**大相径庭。 当知佛像、经卷及出家人,称为住持三宝,意在令人 因像而观想乎佛,因 经卷而通达其理,因出家人而引起超尘离垢之心耳, 故谓之“住持”。盖 借住持三宝,观自性三宝,证常住三宝。生死荣枯, 皆由乎己,无上***,握在白手,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此佛 法所以超胜于世间一 切道德哲理也,岂其他**所能梦见哉? 若佛门中所言“**”,“宗”谓明心见性,因 佛法以明心见性为主故 也;“教”谓一切经义,因一切经义为佛所示教故也 。故若通达乎心性, 谓之宗通;若通达乎经义,谓之教通。宗也,教也, 截然两事,岂谓奉一 无上**者,为教中主人翁哉?则所谓**,其名虽 同,义则迥异,较然 明矣。 是故佛门中**之宗,原非指宗派言。但因禅门 惟一以自悟心性为 主,不重经教,名*“教外别传”,遂谓之“宗下” ,明其与明心见性为主 之宗旨相合也。**之教,亦非谓教主。其能深通经 义,依文字,起观 行,证实相者,则谓之“教下”,明其能依教奉行也 。此乃后起之义,已 含有宗派意在矣。然*“宗下”,*“教下”,义犹 平等,初无轩轾。继而 凡言宗下,不但专指禅宗,并含有是能实行,是能扼 要之意。凡言教下, 泛指禅门以外各宗派,并含有但求多闻,有益于人之 意。则一重一轻,大 有不能同*而语意思,其义*属后起,盖在禅宗极盛 时也。 至于所谓各宗,各有所主之意耳:或主法相,如 慈恩宗,亦名法相或 唯识宗;或主法性,如禅宗及三论、天台、贤首等宗 。亦因依教不依教, 别禅宗于其他言性者之外,如上所说之宗下、教下。 亦因所主之经义不 同,而立宗名,如*三论宗、法华宗、华严宗、净土 宗、密宗,主律者* 律宗,是也。 由宗再细别之,则名为派。如法相宗有真谛之旧 派,玄奘之新派。 《华严经》兼明性、相,故宗《华严》者,其教义性 相并通。若约法相而 言,贤首一家,亦可称为法相之又一派。他如净土宗 ,亦有作观、持名之 别。禅宗之分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 虽立宗名,实乃派别 之义。余可类推。 总之,“宗派”之“宗”,因其立义、施教,各 各不同,遂立各种宗 名,不但修行方法有异已也。若“明宗”之“宗”, 则专约修言矣。大抵 **之宗,其义*广;宗派之义,已为渐狭;至*明 宗,义尤狭矣——此 其异也。而宗字之义,为主张,为主旨,则无不同。 若夫西人所云**,乃是“有无上**者,为一 教之宗主”之义,与 吾所谓**,义乃迥异,此皆不可不辨者也。世俗中 人不明此义,尚不足 责。乃佛门中人,亦因异同未曾辨明,不知将佛门中 **之正义,详切声 说,但*“佛法非**”,以与世俗争。夫佛法明明 有“宗”有“教”, 何云“非**”?古人著述中,屡见不一见,如此立 说,岂能令人心折? 若将正义说明,使知吾所谓**,非彼所谓**,则 泾渭分明,彼亦无从 施其毁谤矣。 又台宗以外各家,亦尝明宗矣,然其所明,非台 宗之所明,其异同, 亦不可不一辨也。如贤首宗智、俨二祖,注魏译《金 刚经》*:“文字、 观照、实相三般若,为一经之宗。”则所谓宗者,既 非专约修功,亦非克 指《金刚经》,只可谓之泛论般若诸经之主旨耳。圭 峰之疏,以“实相般 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为宗,视前说略优,然亦 只是总论,而非切指 本经。且为“性”、“修”合说,非专约“修”言也 。 三论宗嘉祥《义疏》云:“因果为宗。”盖以无 住之修为因,成就得 无所得为果也,此说则克指本经,不能移之他部,切 要多矣,然已涉入 台家第四重之“论用”。何以故?功用属果故。由此 可知诸家明宗则同, 而所明之宗则异也。且由此愈见台家之五重,简明切 要,非诸家所能 及焉。 台家大德明宗之说如何?智注标宗,为以“实相 之慧,修无相之檀”。 般若为理体本具之正智,故*“实相之慧”。檀者, 布施,取经中“菩萨 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义也。蒲益《破空论 》,以“观照契理” 为宗。契理者,契合理体也,即智注实相之慧义也。 谛法师《新疏》,则 以“发菩提心”为宗。三说之中,自以智注为*精, 余两说,未免宽泛。 兹依本经现成语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 生、无寿者,修一切善 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义,约为两语*: 离一切相,修一切 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也。命意与智注同,而语 句现成,且明显易 了,故易之。 何谓与智注意同耶?本经举一“布施”,以摄六 度万行。“行于布施”, 正所谓修一切善也。而“离一切相”,正是实相之慧 。盖法与非法,两皆 不取,为离一切相,正与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相应。是 则离一切相,非实相 之慧而何?当知本经惟一修宗,在“无住”二字,但 标“无住”,以明经 宗,全经之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矣。然恐领会不易 ,不如以“离一切 相,修一切善”两语明之。则“无住”之旨,洞然明 白。何以言之?无住 者,两边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 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 ”以及“即非……是 各……”诸句,又云:“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 相。”无论约二边说, 约重空说,皆所谓“离一切相”也,即“无住”之真 诠也。而“于法应 无所住”之下,紧接“行于布施”,即是“修一切善 ”之意,亦即空亦无 住之意也。全经所说观门、行门,一是以“离一切相 ,修一切善”为本。 正所谓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时,宛合中道第 一义也。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 一切法。”“离一切法” 者,“离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 ”也。得本经“离一切 相”、“修一切善”两语,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 下手处,故本经为般若 之纲要也。且离一切相,方为发无上菩提,而得无上 菩提,亦不外乎离一 切相。何以故?无我、人、众、寿,正谓“离一切相 ”故。而离一切相, 当从修一切善做出。此正无实从无虚出,无为从有为 出之意也。故“离一 切相”、“修一切善”两语,将金刚般若波罗蜜,从 此岸,渡中流,达彼岸 之行程,括尽无遗矣。故*:为依体起修之妙宗也。 总之,明宗必与显体相应。经体既为“生实相” ,而“离一切相”,本 为实相之慧,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实相便从此而 生。故*:“离一切 诸相,则名诸佛。”故*:以无我、人、众、寿,修 一切善法,则得阿耨 菩提。盖名为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 者,实相般若也。离 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则举此两旬经文, 以明修宗,若网得纲,有条不紊矣!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