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精选/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晴。 生病。——今天还写这个,仿佛有点多事似的。因为这是十天以前的事 ,现在倒已经可以算得好起来了。不过余波还没有完,所以也只好将这作为 开宗明义章第一。谨案才子立言,总须大嚷三大苦难:一日穷,二日病,三 日社会迫害我。那结果,便是失掉了爱人;若用专门名词,则谓之失恋。我 的开宗明义虽然近似第二大苦难,实际上却不然,倒是因为端午节前收了几 文稿费,吃东西吃坏了,从此就不消化,胃痛。我的胃的八字不见佳,向来 就担不起福泽的。也很想看医生。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 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西医呢,有名的看资贵,事情忙,诊视也潦草,无 名的自然便宜些,然而我总还有些踌躇。事情既然到了这样,当然只好听凭 敝胃隐隐地痛着了。 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 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 就应运而起;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什么有病?何不吃鹿茸欤?但西医 的病院里确也常有死尸抬出。我曾经忠告过G先生:你要开医院,万不可收 留些看来无法挽回的病人;治好了走出,没有人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 一时了,尤其是死掉的如果是“名流”。我的本意是在设法推行新医学,但 G.先生却似乎以为我良心坏。这也未始不可以那么想,——由他去罢。 但据我看来,实行我所说的方法的医院可很有,只是他们的本意却并不 在要使新医学通行。新的本国的西医又大抵模模糊糊,一出手便先学了中医 一样的江湖诀,和水的龙胆丁几两目份八角;漱口的淡硼酸水每瓶一元。至 于诊断学呢,我似的门外汉可不得而知。总之,西方的医学在中国还未萌芽 ,便已近于腐败。我虽然只相信西医,近来也颇有些望而却步了。 前几天和季弗谈起这些事,并且说,我的病,只要有熟人开一个方就好 ,用不着向什么博士花冤钱。第二天,他就给我请了正在继续研究的Dr.H .来了。开了一个方,自然要用稀盐酸,还有两样这里无须说;我所最感谢 的是又加些Sirup SimPel使我喝得甜甜的,不为难。向药房去配药,可又成 为问题了,因为药房也不免有模模糊糊的,他所没有的药品,也许就替换, 或者竟删除。结果是托Fraeulein H远远地跑到较大的药房去。 这样一办,加上车钱,也还要比医院的药价便宜到四分之三。 胃酸得了外来的生力军,强盛起来,一瓶药还未喝完,痛就停止了。我 决定多喝它几天。但是,第二瓶却奇怪,同一的药房,同一的药方,药味可 是不同一了;不像前一回的甜,也不酸。我检查我自己,并不发热,舌苔也 不厚,这分明是药水有些蹊跷。喝了两回,坏处倒也没有;幸而不是急病, 不大要紧,便照例将它喝完。去买第三瓶时,却附带了严重的质问;那回答 是:也许糖分少了一点罢。这意思就是说紧要的药品没有错。中国的事情真 是稀奇,糖分少一点,不但不甜,连酸也不酸了,的确是“特别国情”。 现在多攻击大医院对于病人的冷漠,我想,这些医院,将病人当做研究 品,大概是有的,还有在院里的“高等华人”,将病人看做下等研究品,大 概也是有的。不愿意的,只好上私人所开的医院去,可是诊金药价都很贵。 请熟人开了号去买药呢,药水也会先后不同起来。 这是人的问题。做事不切实,便什么都可疑。吕端大事不糊涂,犹言小 事不妨糊涂点,这自然很足以显示我们中国人的雅量,然而我的胃痛却因此 延长了。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 。 质问之后的第三瓶药水,药味就同第一瓶__样了。先前均闷葫芦,到此 就很容易打破,就是那第二瓶里,是只有一日分的药,却加了两目分的水的 ,所以药味比正当的要薄一半。 虽然连吃药也那么蹭蹬,病却也居然好起来了。病略见好,H就攻击我 头发长,说为什么不赶快去剪发。 这种攻击是听惯的,照例“着毋庸议” 。但也不想用功,只是清理抽屉。翻翻废纸,其中有一束纸条,是前几年抄 写的;这很使我觉得自己也日懒一目了,现在早不想做这类事。那时大概是 想要做一篇攻击近时印书,胡乱标点之谬的文章的,废纸中就抄有很奇妙的 例子。要塞进字纸篓里时,觉得有几条总还是爱不忍释,现在抄几条在这里 ,马上印出,以便“有目共赏”罢。其余的便作为换取火柴之助—— “国朝陈锡路黄孀余话云。唐傅奕考□道经众本。有项羽妾。本齐武平 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茶香室丛钞》 卷四第二叶。) “国朝欧阳泉点勘记云。欧阳修醉翁亭。记让泉也。本集及滁州石刻。 并同诸选本。作酿泉。误也。”(同上卷八第七叶) “袁石公典试秦中。后颇自悔。其少作诗文。皆猝然一出于正。”(上 海土林精□石印本《书影》卷一第四叶。) “考……顺治中,秀水又有一陈忱……著诚斋诗集,不出户庭,录读史 随笔,同姓名录诸书。”(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本《水浒续集两种序》第七 叶。) 标点古文,确是一种小小的难事,往往无从下笔;有许多处,我常疑心 即使请作者自己来标点,怕也不免于迟疑。但上列的几条,却还不至于那么 无从索解。末两条的意义尤显豁,而标点也弄得更聪明。 晴。 上午,得霁野从他家乡寄来的信,话并不多,说家里有寅人,别的一切 人也都在毫无防备地将被疾病袭击的恐怖中;末尾还有几旬感慨。 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 这是“方糖”,送你吃的,怕不见得好。织芳这一回有点发胖,又这么忙, 又穿着方马褂,我恐怕他将要做官了。 打开包来看时,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 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但我不明白织芳为什么叫它“方糖”?但这也就 可以作为他将要做官的一证。 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 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 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可惜到她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 连忙将所余的收起,预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 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P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