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菊与刀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译者:一兵
出版社: 武汉
原售价: 21.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菊与刀
ISBN: 9787543042629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内容简介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 。我们要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 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 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 称之为“异类”。日本人对战争规范的无视令已经视其为人类习性的西方 人感到愤怒和困惑。这就使得太平洋战争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从一个岛 到另一个岛的滩头登陆战或者比较棘手的后勤供应问题。我们面临的一个 最主要的问题是了解敌人的习性,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 理解我们的对手,以便在与他们的战斗中取得先机并获得胜利。 可想而知,这困难重重。我们回头看一下,在日本打破锁国政策的75 年中,人们普遍表现出了对日本人的好奇,以至于在描写日本人的词汇中 反复使用“但是、又”这一类离奇的措词,对比其他民族,日本人可以算 是受到了特殊照顾。一位严肃的观察家如果在观察了日本以外的民族之后 再观察日本的话,他很有可能对自己的眼睛和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 这怀疑来自于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充斥整个日本民族的自相矛盾。比如说某 个民族礼仪超群,便不会再加上“他们又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类的话 ;当说到某个民族行为举止刻板时,他不会再补充说“但是他们也很善于 适应激进的改革”;当说到某个民族驯顺时,他不会再去说明一下“但是 他们不习惯服从自上而下的控制”;当说他们忠实而又宽宏大度时,他不 会再说“但是他们不可信赖,心怀叵测”;当他说他们本性勇敢时,他不 会再去详细描述他们的胆怯;当他说他们的行动不顾忌他人的评判时,他 不会随之又说他们确实具有强烈的内在良心;当他描绘他们的军队具有机 器人一样的纪律时,他不会接着又描述那支军队里的士兵何不服管束,甚 至违抗上级;当他描写一个民族热衷于西方学问时,他不会再不厌其烦地 叙述他们的强烈保守性;当一个人撰书描写一个普遍爱美的民族,描写他 们如何崇拜演员和艺术家,在菊花栽培方面如何讲究艺术时,一般也不会 再去写另一部书来补充说明该民族是如何崇拜武士刀、崇尚武士的最高荣 誉的。 而这样一些矛盾的甚至看似荒谬的描述却真实存在于日本的典籍中, 从而构成一个真实与矛盾交织的日本历史。正如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 事物菊花与刀一样,日本就是这样,左手菊花,右手刀。日本人既好斗又 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蛮横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 顺从又不甘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 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这种种的矛盾都是以极端的对立来体现的,而在这 极端的的对立中,却又难以置信地保持了令人莫名其妙的统一。他们非常 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天使,但是又会在别人忽略他们的过错时投向罪恶的 怀抱,化身魔鬼。他们的士兵非常守纪律,但是又桀骜不驯。 理解日本已经变得迫不及待,接踵而来的严峻局面使得我们必须在呈 现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之中找到日本人的真实思想,以便达到双方意图的互 相理解。比如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争计划中我们将考虑的问题。日本人接下 来的动作是什么?能否做到不战而屈?是否需要轰炸日本皇宫?日本战俘 能否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对日宣传中怎样做到瓦解他们的决死之心和保护 美国战俘的生命?这些问题在第一流的日本通之间,也存在尖锐分歧。相 应的还有和平来临之际的其他问题,日本需不需要持久的军管法来保持秩 序?我们的军队用不用跟残余的死硬分子作战到底?需不需要在日本发起 一场彻底的类似法国或者俄国式的革命来实现国际和平以及谁来领导这样 的革命?是否该把日本人灭绝?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分歧极大。 1944年6月,我奉命研究日本,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竭尽所能地来说 明日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那年初夏,我国对日本的巨大攻势初现威力, 而在美国,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议论对日战争也许将延续3-10年甚至更长时 间。与此相比,更惊人的说法在日本,他们甚至认为战争将延续100年。他 们说美军仅仅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日本本岛还有 数千英里。日本的正式公报从未承认过海军的失败,日本的国民依然沉浸 在自己是胜利者的幻梦中。 但是,到了6月形势开始变化。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得过去最高统 帅对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的做法变得没有意义,对德战争已经胜 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战 败的大战役,此后我军对日军开始步步紧逼。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 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得知,我们 的对手极为可怕。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