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意志:红岩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923/11/20240923110045706.jpg)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忠诚与意志:红岩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ISBN: 9787570233540
厉华,男,满族。中共党员, 文博二级研究员。曾任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馆长,长期致力于红岩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代表作有《红岩家书》《风雨白公馆》《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江姐:傲雪红梅》等。 王娟,中共党员,副编审,现任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分社社长助理。
自序 忠诚与意志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时候,中国的西南尚未解放。在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下,300多名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听闻此消息,激动万分,决定绣一面红旗迎接重庆的解放。但不幸的是,还未等到重庆解放,他们就在1949年11月2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 然而,在“一一·二七”大屠杀之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有机会出狱的,但他们都严词拒绝了。为此,他们忍受着酷刑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为什么他们在面对酷刑和死亡时,能毫不畏惧? 因为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绝对忠诚。 他们当初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在认清社会现实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他们目睹了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朽,他们由衷认同中国共产党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提出的为国为民的主张,所以自觉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坚定信仰的指引下,他们产生了惊人的意志。面对敌人滥施的酷刑,陈然写下“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面对国民党的轮番审讯,盛超群不仅守口如瓶,还“戏弄”起了特务;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叶挺甘愿坐穿牢底。 在狱中,他们虽然甘愿忍受酷刑的折磨,但也决不轻言死亡,始终怀着活着出去建设新中国的愿望。渣滓洞看守所的胡其芬通过策反看守给狱外党组织送信,他在信中写道:“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指黄茂才)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江竹筠在给亲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 在这一封封书信中,革命者不仅表达了想要出去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还表达了对儿女们的希冀。江竹筠在给谭竹安的信中写道:“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她深知只有吃过苦,才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车耀先告诫子女:“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 蓝蒂裕在就义前写下《示儿》诗,全诗围绕儿子 “耕荒” 的名字展开,字字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与无畏,句句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厚爱和嘱托。而他的儿子蓝耕荒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坚持把“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作为自己的信仰,勤恳地做着自己平凡的后勤园林工作。很多人知道蓝耕荒是著名红岩烈士的儿子后,不敢相信他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常的退休生活,总觉得他作为烈士之后应该享受某些“优待”。但他自己觉得没有一点“划不来”,因为他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用自己的努力,使单位连续数年被评为市级园林绿化先进单位。他做事认真,坚持原则,兢兢业业管理后勤,退休时清清白白,享受晚年没有负担。无论面对怎样的利益、地位问题,他总是淡定、淡薄地说:“我是烈士之后!”这就是他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红岩精神。 这一封封书信不仅饱含革命者对自己儿女的殷切嘱托,更寄托了他们对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深切厚望。无论过去多少年,人们都会从红岩的故事中感受到红岩烈士对党的绝对忠诚与坚忍不屈的革命意志。 1.中小学必读名著《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领衔编写 2.27位红岩革命者的感人故事,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坚定信仰、不懈奋斗 3.多张历史图片+精美插画,再现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